close

問題何在
- 真正的自我和固執是專注於自我,而不是專注於別人的。

學習置身事外
- 不介入並非表示要袖手旁觀,並且很堅決的告訴雙方 : 「請不要再把我扯進這個三角關係中!反正妳/你們不聽我的勸告,我再介入也不會有什麼幫助!」這種立場也還是一種情緒反應,是「我的確知道什麼對妳/你是最好」的立場。同時,這也是一種責備和疏遠的立場。
- 「不介入」真正該做的 : 
  - 學習怎麼樣不去替代別人的功能,是目前要做的主要任務。
  - 當我們去擔負別人的責任,相對的也是擔責起那個關係中的立場,而我們這樣做就犧牲了那個人。由於這種觀念是向過度功能者的世界觀挑戰,許多人因此就是「不了解」這一點。

接受考驗
- 走出三角關係是一種過愕,它會不斷的測試我們。當我們開始走出來時,在三角關係中的其他人,會加強努力要使我們回去,這是人類的天性,也是對於改變的正常反抗。
- 將自己的看法與人分享。分享我們的想法、價值觀和信念的能力,是界定自我的一部分。這種分享並不是過度功能,只要我們能冷靜的去做,尊重差異處 (別人不需要以我們的方式來看事情),以及了解我們的方法可能對別人沒有用或不適合。

再接再厲
- 真正的改變是一種過程,而這種過程是永不休止的。
- 學習提出明確的問題 (就事論事) 是一種技巧,也是一種有勇氣的行動。避免提出直接的問題,並沒有什麼幫助。我們都會有理由不去提出問題,然後,就長遠來看,當我們與其他重要相關的人之間的溝通管道暢通的話,我們都能做得更好。
- 要使溝通管道暢通,需要的不只是成為一個有技巧的詢問者,也同樣要做別人能分享我們的反應和給予回饋。
  - 以「我」為主的言語在此是首要的。我們常常會想,我們是在分享自我,其實我們只是在試著當別人的指導專家。
- 焦慮越大,一個過度功能者 (或疏遠的人) 就越難只是讓人分享她/他的痛苦、恐懼和擔憂,而不生氣或責備,以及不去提供答案和忠告給別人。
- 不論問題的性質是什麼,我們的挑戰是在關係中界定一個清楚且負責任的立場,是為了自我,而不是試圖替代別人的功能。

過度專注的難題
- 當另一個人的功能低度運作時,其他相關的人,可能變成專注在那個人身上。假以時日,不論是經由責備、擔憂、糾正、保釋、衛護、激勵、掩蓋,或單純的只是以過多壓力來過分注意,這種專注都會更嚴重。在此同時,對自我的專注也必然減少,並以較少的精力來識及努力自己關係中的問題,以及認清自己的目標和生活計畫。
  - 我們只有在找到勇氣去努力於我們原本不想注意的關係和問題之後,才能減少對別人的專注。我們每個人都有足夠好幾輩子去努力的事情。如果我們為了自我,而和這些挑戰一起前進,我們就能避免變成過於專注別人和對別人的反應。
- 當家庭中出現問題,我們很自然地會找個代罪羔羊,或者可能指責兩個或三個人。像任何其他的大問題一樣,可能是冰凍三失,其中會造成影響的問題、模式和事件,或許都是歷經數代相傳下來的。不管哪一種特別的理論,我們最好都別過分依賴。有關人類的行為,我們所不知道的要比真正知道的多太多了。我們最受尊敬的專家們,最多也只能有部分不完全的解釋。
  - 所以誰對治癒一個人的沮喪或解決她/他的問題負責?只有一個人能做到,就是那個人自己。利用她/他的能力變成對她/他自我的最好專家,以及想出辦法如何致力於她/他的問題,這些都是她/他的工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pixnetinpen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