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面對童年的真相
- 我們唯一可以永久信賴的重要方法,就是去挖掘隱藏在每個人獨有的童年裡的情感經歷與事實。
- 也許因為事實的真相實在讓人難以承受,因此,人的幻覺無處不在,藏身於生命的每一個角落。可是了解事實對我們來說太重要了,逃避它的代價,將是嚴重的身心疾病。為了擁有健全的身心,我們必須經歷一個較長的過程,去發現那個只屬於我們自己的事實,這個事實會讓我們感到痛苦,但它最終卻能使我們重獲自由。如果不這麼做,僅是滿足於頭腦中的「知識」,我們就會繼續被禁閉在幻覺和自我欺瞞的世界裡。
  - 沒有人能改變過去已經發生的事情,因此,我們在童年受到的傷害是不會自動消失的。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修復自己,以重獲健全的身心。要達到這個目的,我們便需要更仔細地洞察藏在自身內在的訊息,並把它有效地帶到意識中。
  - 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把自己從一個無意識的童年受害人,轉變為在現實生活中的有責任感的人。
- 大多數人都適得其反,並不知道自己的過去仍影響著現在的生活,甚至,有許多人根本不想知道自己的過去。
  - 她/他們的生活被無意識的記憶、被壓抑的感情和需求主宰,幾乎決定了一切。
- 壓抑童年所經歷的可怕虐待事實,使許多人不但毀滅了自己,也斷送了別人的生活。她/他們那無意識的對報復的渴望,很可以使自己捲入暴力的深淵,對人施暴,透過這種毀滅的方式,她/他們掩蓋屬於自己的事實,以避免再次體驗到孩提時承受過的絕望折磨。這種暴力行為經常以「愛國主義」,或各種宗教信仰的名義發生。
  - 另外有些人,則是在各式各樣的自我折磨和自虐行為中,主動地、或無意識地延續著曾經強加在她/他們身上的痛苦,卻自認為這些行為是種「解放」。
  - 被壓抑的痛苦還會以更個人的形式表現出來,例如一個小時候受過性侵犯的婦女,會一直竭力否認她童年的真相,為了避免體驗痛苦,她會不斷借助男人、酒精、吸毒或事業上的成功來逃避過去。
    - 她需要不斷的興奮來隔離孤寂,哪怕只是一點點寂靜的時刻,都會使她重溫童年那難以忍受的孤獨。

貧窮的富有小孩
- 很不幸地,雖然她/他們無論想做什麼都能做好,甚至做得出色;她/他們也被人羨慕和嫉妒,想成功就能成功,但這些都無濟於事。在榮耀背後,潛伏著憂鬱、空虛、自我疏離和對生活的無意義感。
  - 當不再能達到某些標準時,沮喪的感覺會馬上襲來,使她/他們受到焦慮、極度自卑和羞恥的折磨。
  - 她/他們對自己童年的經歷完全沒有情感上的了解和認真的評價。除了對成功的渴望,她/他們對自己真正的需求毫無概念,正因為她/他們徹底壓抑了自己的真實過往,所以輕易地擁抱了曾經擁有幸福童年的幻覺。
image
image
image

丟失的情感世界
- 一個人情感障礙,根源於嬰兒早期的適應力。當小孩必須早早壓抑對尊重、回應、理解、同情和得到情感反應的需求時,會產生一些嚴重的後果。
  - 病人無論在童年還是成年以後,都不能有意識地體驗自己的某些情感,如嫉妒、羨慕、憤怒、孤獨、無助和焦慮等。悲哀的是,我們在這裡所談到的,往往是一些活潑又具有深刻情感的人,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她/他們在描述自己的童年時,總會提起一些不含痛苦和恐懼的體驗。
  - 這些人都培養了出不去驗驗自身情緒與感受技巧,因為只有在得到另一個人能夠完全的接受、理解和支持時,孩子才能體驗自己的情緒與感受。
- 母親必須依賴小孩對她的特別反應,這對她來說無比重要,因為她自己此時也是一個小孩,正在尋找一個能使自己得到滿足的對象。
  - 小孩有可能按照她/他母親需要的方式成長,被迫尊重母親;而母親也可能把自己的情感強加於小孩,得意地看到自己的形象反映在小孩對她的愛與欣賞之中,並感到在她/他面前很有權威。
- 對於父母需要的妥協,經常導致「似是而非的人格」的產生。這種人只會努力表現別人在她/他身上的期望,並使自己與它們天衣無縫的融合,讓別人很難猜出在她/他虛假自我的背後還有些什麼存在。她/他不可能發展和辨別她/他真實的自我,因為她/他不被允許那樣生活,因此,她/他經常抱怨一種空虛感、無用感、或無家可歸的感覺,那種空洞的感覺是真實的。
  - 一段被掏空、枯竭、喪失自身潛力的歷程確實在她/他身上發生著,當小孩內心所有生動和自發的動能都被剝奪後,她/他的完整性就被破壞了。
- 體驗和發展自己內在情感的困難,導致了多種形式的依賴產生,並阻礙了個性化的發展。父母和小孩雙方在她/他們穩定的關係中各取所需 : 父母在小孩偽裝的自我中,找到了她/他們需要的自我肯定,用來替代自己所缺乏的安全感;而因為小孩不能自己建立安全感,便從有意識地開始,變成無意識地依賴父母。
  - 她/他對自己真正需求的毫無感覺,也讓她/他與自我極端疏離。在這種情況下,她/他不可能與自己的父母在心理上分離,即使已經長大成人,也仍需要依賴來自伴侶、各種團體、特別是子女對她/他的肯定。
  - 除非,她/他們的後代能拋棄這個「遺產」,完全意識到她/他真實的過去是什麼,並進而了解自己真正天性,否則,她/他小時候在原生家庭中體驗的孤獨感,就會轉化成一個情感疏離的成人生活。

尋找真實的自我
- 「不管什麼事讓我感到難過或高興,我都能自由地表達;我不必為了取悅誰而面帶笑容,也不必為了別人的需要去壓抑煩惱和憂慮。我可以生氣,沒有人會因此死去或頭痛;當妳/你傷害了我的情感時,我可以大發雷霆,但不會因此失去妳/你。」
- 過去的驗驗仍使她/他無法相信這樣做不會造成致命危險;當在現實中需要維護自己的權利時,她/他仍舊害怕受到拒絕和懲罰。
- 那個曾經受驚嚇而不敢開口的小孩,現在用著過去認為不可能的方式體驗了自己的情感。她/他為自己的勇於冒險,並體驗真正自我感到欣慰。
- 在偽裝、否認和疏離的自我背後,病人身上或多或少,都還留著真實與真誠,並且在她/他一找到與自己情溝通的管道後,馬上呈現。但是,如果我們因此認為,在偽裝的自我後面,一個全面發展的真實自我在有意識地隱藏著,那就錯了。關鍵在於,這個小孩並不知道她/他一直隱藏的到底是什麼。
- 一個成年人,只有曾經擁有過關係心自己的父母或照顧者,才能完全體驗到自己的各種情感。在童年受到虐待或忽視的人,則缺乏這種能力,因此很少被意料之外的情感所打動。她/他們只承認被內心的審查官接受和允許的情感,彷復這些審查官才是自己父母的小孩。壓抑這些情感的代價,是憂鬱和內心空虛,真實的自我無法與人溝通,一直處於無意識的狀態,無法生長,並被囚禁在心牢裡。而獄卒和其同伴 (家長、教師、社會文化、體制等等)並不鼓勵任何生命活力的發展。然而,唯有當生命力得以發展,自我才可以發出聲音,開始生長,並產生創造性。
  - 這並不是一個回家的旅程,因為這個家從來就沒有存在過。這是一個新創造的家。
image

心理治療師的故事
- 治療師的敏感度、同理心、專注能力和特殊的情感反應力,以及她/他們的超級「感應天線」,都暗示著一個事實 : 年幼時,她/他很可能已經習慣去滿足別人的需要,同時壓抑自己的需求。
- 過去為了避免失去父母的「愛」,我們不得不以犧牲自己情緒與感受的發展為代價,去滿足父母各種無意識的需求。它還意味著,當父母不能滿足我們最基本的需求時,我們本來是能夠體驗內心被激起的憤恨和悲傷的,但如果我們從來就不能有意識地體驗這種失望與憤怒,因此需求得不到解進,那麼我們就面臨了將這種無意識的狀況轉移到病人身上的風險。... 為無意識的憤怒找到一個比自己更軟弱的人,並利用她/他,是很自然的事。
- 真正的自主,是以依賴別人幫助的體驗為前提;真正的解放,只能在體驗了嬰兒時期深刻愛恨交織的依賴情感之後,才能得到。
- 小孩永遠不會看穿無意識的掌控,因為它就像她/他正呼吸的空氣,當她/他並不知道還有別的選擇存在時,就把它視為唯一能夠吸入的空氣。如果我們在成年以後也認識不到這種空氣的危害,那會怎麼樣呢?我們就會將這種危害傳給別人,並假裝這樣做是為了別人好。
  - 不僅是父母,治療師亦然,都必須願意面對自己的過往,歷經痛苦的體驗、並接受屬於自己的事實後,我們才會放棄想找到一個善解人意又富同情心的「家長」的期望,期待她/他們會聽任我們擺布。
  - 聰敏、警覺、專注、極度敏感、對母親的需要心知肚明的小孩,總是百分之百地聽任母親支配。小孩們是易懂、直觀、可靠,所以很容易被掌 - 只要她/他們的真實自我 (她/他們的情感世界) 一直被隱藏在那個透明房子的地窖裡。
  - 悲劇在於,只要父母拒絕面對自己的過去,她/他對這種掌控同樣也是無能為力。如果父母自己的壓抑得不到解決,她/他畢童年的悲劇就會無意識地在自己小孩身上繼續上演。
  - 也許,我們每個人內心或多或少都有個封閉的、甚至連自己都不知道的密室,藏著童年悲劇的所有道具。受密室裡藏著的東西影響最深的,就是自己的孩子。

金頭腦
image
image
imag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pixnetinpen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