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愛你」這三個字,在由衷地感激、讚歎、關懷時被吐露出來,展現出內心最完美純淨的本質 - 正是一種毫無猶疑敞開自己並做出承諾的心量。這個自我完全敞開的時刻,將引領我們無比貼近天賦的完美。而發自內在那種熱情燦爛的承諾是無解可擊的,如同太陽,能為萬物帶來生機、滋養人性。
- 愛的完美真相伴隨著另一個更棘手的事實 - 充滿缺陷、剪不斷理還亂的人際關係,我們觸目的盡是巨大的挫折感、悲傷與憤怒。
- 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找到愛,只是面目不同 : 遇見別人時交換的每一朵微笑、大部分的話語和眼神,多多少少總含有一些愛的成分,以興趣、感激、體諒、溫馨或慈愛的形式流露出來。
無愛感
- 所有人際關係中棘手的問題都可以追溯到「無愛感」 - 一種深植大部分人心中的疑慮 : 深怕我們的真實面目沒人愛、也不值得愛。使我們難以信任自己、信任別人、信任生命。
- 如果我們不知道我們天生就被愛著,也值得愛,就不能盡情付出愛、接受愛。難以信任別人、害怕被利用或遭拒、隱匿嫉妒或懷恨的情緒、因防衛而阻撓、爭論或證明我們是對的、容易受傷、容易被冒犯、怪別人造成我們的痛苦 - 這只是我們怕沒人愛或不值得愛,自然呈現的幾種面目。
- 人對「無愛感」執迷不悟、絕不妥協。
- 儘管許多證據顯示事情其實剛好相反 (即做我們生命中有很多人真的愛我們),這種感覺就是在心中揮之不去。更糟的是,只有愛在場,這種「無愛感」就能抵制、蔑視、破壞;我們即使有人愛,也總是不理想 - 不夠多、不夠好、不是我們要的那種;我們就是不能相信我們真有人愛也值得愛。「無愛感」 - 預設別人絕不會歡迎我們或接納我們 - 讓我們拒絕讓愛進入生命,縱使愛明明可以讓我們掙脫出「無愛感」的掌心。
愛的本質與意義
- 愛可以定義得非常簡單 : 一種「開放」和「溫暖」的強力組合,叫人真正去接觸,將喜悅帶進生命並心懷感因,自足於自己、別人和生命本身。
- 開放 -- 心中純潔而且無條件的肯定 - 是愛的本質
- 溫暖則是愛的基本表現方式。
- 女性通常認識愛在一切事物中的核心地位,男性則比較不願意承認這點,「請別把什麼事都歸到這裡來。」「感受被愛?我還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 基本上,大部分我們全力以赴的事 - 安全感、成功、財富、地位、權力、賞識、認可、讚美 - 都是為了填補內在的空洞,與愛失散才形成的空洞。這些替代性的滿足感不過是我們想要間接贏得愛的手段,並不能真正滋養我們,因為它們並未帶給我們真實的東西,從這點來看,它們有如垃圾食品,不但不能滋養我們,反而加深了內在的饑渴。
心的創傷
- 如果我們不知道真實的我就值得愛,便無法對愛賦予信任,這導致我們背棄生命,懷疑生命的慈悲,我們也許會告訴自己 : 這世上找不到愛,但更深層的真相是 : 我們不信任愛,所以難以打開胸懷,讓愛完全進入心門,這樣我們便切斷與自己內心的連繫,加深缺愛的感覺。
- 孩子天生懂得努力保護自己,避免不恰當的愛所造成的痛苦,她/他們於是學著退縮或關閉,以遠離痛苦的源頭,心理學的術語叫「解離」(dissociation)。
- 「解離」就是內心拒絕痛苦、敏感瘡疤、愛的需要、愛的匱乏,所產生的悲傷和怒氣,並掉頭走避,這同時也拒絕了我們的身體,因為身體是感受之所在。
- 它壓縮並關閉了身體上兩個主要區域的入口 : 腹部的生命中樞 - 欲求能量、性愛、生命力、直觀認知的源頭,以及心靈中樞 - 對愛反應,感覺最深之處。
- 我們把自己放在一個奇異而痛苦的兩難之境,一方面對愛渴望,另一方面卻因為不信任愛而抗拒愛,拒絕對它全然開放。
- 這整個模式 - 因為不知道真實的我就能得到愛,接著為防止痛苦而令心麻木,結果阻擋了愛流入並貫穿我們 - 這就是心的創傷。
- 在個人身體上,表現出空虛、焦慮、創傷或憂鬱
- 在人我關係上,則顯現出缺愛的感覺,以及隨之而來的不安全感、警戒防護、不信任、和怨恨。
- 愛和心的傷害總是一起出現,無論我們愛一個人多深,我們還是難以長期克服懼怕和不信任感。另一個人把我們點得愈亮,心的創傷愈容易現出陰影。只要衝突、誤解、失望一出現,不安全感便從心的幽暗角落湧出,輕聲地對我們說 : 「看吧,根本沒人愛妳/你」。
愛與怨
- 設定敵方來滿足自己的傾向,常在我們內心發生。
- 為什麼即使會毀了自己跟周遭的人,我們還非要製造敵人、培養怨氣不可?
- 最深的渴望是 : 想要去愛和被愛。但因為不信任愛,因此怨氣生根。
- 在這裡,世界看起來並不友善,我就對抗它。心中與毒害世界的怨氣面對面硬碰硬,這種怨氣醞釀出所有責備和詰難,最終導致暴力、戰爭,一旦認識到自己「無愛感」和怨恨之間的關係,更了解為什麼愛總是在人際關係中搞砸。
- 怨氣源自於一個最根本的悲哀 : 妳/你不愛我之為我。
- 愛是對美的肯定,我們每一個人都渴望知道並確信自己內在是美與善。當真我的美沒有被肯定時,我們就會覺得沒有愛。
偉大的愛
- 我們理當得到完美的愛,這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權利!但問題是,我們找愛卻找錯了地方 - 到身外去找,到不完美的人我關係中跟我們一樣負傷、不完美的人身上去找,當然不免沮喪和失望。即使某些時刻,人我關係中完美的愛靈光乍現,我們還是不可能在別人身上找到愛的穩定泉源。
- 偉大的愛、絕對的愛 - 純淨、無條件的開放和溫暖 - 就安住在我們的天性之中。
讓愛進來
- 如果我們內在無法感受愛,我們怎能真心愛人?如果我們的傷口阻止愛進入,我們又能付出多少?
- 愛的關鍵就是更加沉浸在愛裡,讓愛完全進入我們內在。
- 我們常忽略了人類的愛中有個秘密 : 接受愛比付出愛更可怕、更具威脅。在妳/你的一生中,有多少次妳/你不讓別人的愛進來而向外推?多少次我們宣告我們希望真心被愛,卻常常害怕被愛,難以打開心懷,讓愛完全進來?
- 夫妻因害怕接受愛,往往形成兩極 - 一方積極追求,另一方退避三舍,看起來好像是冷漠的那人害怕愛進來,事實上雙方都希望操控自己接受愛的方式。積極的一方用要求、引誘、追求來達成控制 - 她/他們就可以不必融化、開放,她/他們常常害怕接受和回應 - 所以她/他們寧可追求;冷漠的一方用扣壓感情來取得控制。
認識妳/你的怨氣
1. 心中想一樁目前人我關係中困難、壓力或痛苦的情況 - 與朋友、情人、配偶、同事或家人。
2. 當妳/你想到這困難的情況,妳/你的身體有什麼感覺?它如果影響妳/你?
3. 當我們和別人衝突,我們常和她/他們對立起來。妳/你怎麼樣視對方為敵人?注意一下這敵對的立場如何影響妳/你的神經系統。(焦慮、緊縮或沉重嗎?)
4. 問自己是否又在打一場老舊、熟悉的仗,打了一輩子的仗?它有什麼熟悉之處?它怎樣帶妳/你回到過去?在這個情況下妳/你對「對方」的什麼怨氣又跑了出來?用一句話說明,用現在是,以「妳/你......」開頭,並想像妳/你對那個人說。(「妳/你不了解我」、「妳/你對我並不公平」、「妳/你只想占我便宜」)
5. 一旦說出了這怨氣,看看它如何連結到一個老舊、熟悉的「妳/你不了(了解、欣賞、知道)我的真實面目」的感覺。
6. 承認這種沒被愛的老怨氣,看看它仍在妳/你內心活著,影響與自己、與別人互動,像什麼?注意不要去批判,只是把它帶出來,攤開來,並辨識它,看看是什麼感覺?
- Mar 24 Thu 2022 23:38
[遇見100%的愛] John WelWood - 引言: 「我愛你」的真義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