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尊的普遍性
- 用心生活
- 任何事情我們都能用點心,或少用點心,可以選擇了解或不去了解。然而事實不會因自欺而遭抹煞。
- 在任何需要用到意識的情形下,肯花心思將對自尊有所幫助,反之則使自尊受損。
- 自我接受
- 當個人否絕自身經驗、抗拒自己的思想、感受行為、並減低意識能力,出發點不外為求自保,結果卻造成了傷害。
- 自我負責
- 無法對自己的選擇和行為負責的人,一定不認為自己有面對生活挑戰的能力。自我負責是內在力量的基礎,當我們期望別人帶給我們快樂、滿足或自尊時,也失去了對自己生命的掌握。
- 自我堅持
- 堅持是一種尊重個人需求、願望、價值觀、判斷,及自我表達的態度。
- 活得有目標
- 目標可以包含許多生產工作之外的事 : 養家、享受戀情或婚姻、追求興趣、運動健身或怡情養性。像釋迦牟尼對頓悟的追求,不也是種熱切的目標嗎?
- 被動無法滿足我們的理性、熱情、創造力或想像力,不能算是活得完全。
- 正直
- 正直的實踐包括行為的原則,及對原則的忠誠,也就是要能夠守信重諾。
- 背叛自己的諾言會傷害自尊,這是一項事實。
- 如果某文化把人際關係的重要性擺在個人和真實之上,個人便會傾向壓抑自己 : 因為與「團體」相連,比展現個人還重要。
- 愛情在理性了解上必須以自尊做為架構。
- 關心下層社會的人漸漸開始思索認知技巧教育、工作倫理的價值、自我負責、個人能力,及客觀表現的重要性了。受害者的論調證實無效 : 幾十年來我們的社會問題日漸嚴重,一味告訴窮人她/他們沒有能力,因為錯誤來自於「世界」。這樣根本解決不了窮人的問題。
- 由於社會的缺乏關愛,才造成大批的受害者。「同情」不只貶低了受害者,也貶低了那些捐助的人。因為她/他們把受害者當作同情的目標。比起幫助受害者重新站起來,付出同情容易多了。同情已經變成一種鄙視了。
個人與社會
- 我們身邊充滿了價值觀與判斷的標準。我們愈是獨立,便愈懂得批判這些訊息。我們的挑戰便在於辨識這些訊息,因為別人的想法未必正確,不應將之視作理所當然,而應懂得質疑。
- 文化並不鼓勵人們質疑其內容,而用心生活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明白別人的信念只是別人的信念,未必等於真理。
- 社會最關切的是社會的生存及永久性,並提倡能符合這些需求的價值觀。但這些價值或許與個人的成長需求無關。...個人也許只得自擬一套相異的價值觀,但卻會被套上「自私」的罪名。個人雖真誠地堅持自己的原則,但社會卻認為她/他違反社會而貶低其觀點。
- 一般人習於以社會的流行觀點來評判自己,如家人、政治宗教領袖、老師、報紙電影等所傳達的訊息。這些價值不見得合理,也不一定能符合個人的需求。
- 人們常犯的錯在於把安全感與自尊畫上等號。服從不是自我效能,別人的喜愛不代表自尊,歸屬感不等於自我信賴或自信。因為別人尊重我,並不保證我也會尊重自己。
- 只有當所有事都不順利時,我們對自己的感覺才是真的自尊。如果我庸碌馬虎地生活,沒有挑戰或災難,我也許會忽略自己缺乏自尊的事實。一切順遂時,我們是無法評定自尊的。
- 我們聽過最大的一則謊言便是「自私很容易」,而自我犧牲則需要精神的力量。每天人們以成千種方式犧牲自己,這是人們的悲劇。而尊重自己,才是大勇的行為。
- Mar 23 Wed 2022 16:52
[自尊心 - 六項自尊基礎的實踐法] Nathaniel Branden - Chap 17: 自尊與文化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