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由於生長在一個女人獨司母職的家庭中,女孩男孩會發展出不同的關係能力與自我感。女人獨司母職也造成了女孩和男孩在認同過程上的差異,從而強化了這些性別人格。不同的關係能力和認同形式,讓女人和男人採取了不同的成年性別角色,在一個性別不平等的社會中,把女人的情境限定在生兒育女的領域中。

性別認同和性別角色學習
- 所有的社會學家,只要探討過性別角色學習的過程,以及男女認同感的發展,無不指出,女性和男性認同過程之間的顯著差異,主要是肇因於女人專司母職的失衡親職組織。
- 所有既存社會的建構都環繞著一種結構上的分裂,從女人專司母職開始,區分了屬於女人的私人家戶世界,以及屬於男人的公共與社會的世界。
  - 社會科學的觀點 : 對於孩子來說,比較容易接觸到女人的家庭角色和女性化特質,而非男性角色和男性特質。因此,男性的發展比女性複雜,因為男孩為了取得社會期待的性別認同和性別角色預設,必須做的認同轉移比較困難。
    - 一個男孩為了感覺自己果真是男性的,必須特別把自己和其他人區分開來。此外他對於男性特質的定義是否定的 - 男性化就是「不是」女性化的,以及/或「不是」和女人有關的。因此,男孩在成長的過程中必須拒絕和壓抑關係與關連。
  - 心理分析觀點 : 女性發展的內在困難 - 女孩要扭轉到異性戀的客體選擇。
- 在現存的家庭結構中,母親仍是主要的家庭照顧者,女孩因此在成長過程中可以比較直接和方便地認同她們的母親以及母親的持家角色,男孩對於父親與男人的認同則比較間接。
  - 由於女人的認同主要仍是相夫教子的妻子/母親角色,在角色和生命活動上,母女之間也比父子之間存在著更大的世代連續性。此一認同當然並不是完全恰當的,因為比起母親,女兒通常都會想花比較多時間在職場上。
  - 然而,家庭的組織和意識形態仍會產生這些性別差異,致使女人比男人更願意在家庭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 長久的父親缺席,以及我們社會中正常的「父親缺席」,並不表示男人就無法學習到男性角色或適當的男性行為,就像沒有證據顯示父親缺席的女孩比較會成為同性戀。
  - 一個女孩的母親通常都在身邊,形成一種個人認同。她在對母親ㄨ及其他女性模範的個人認同脈絡中,學習如何才是一個女人的樣子。
  - 一個男孩在父親缺席下,發展男性的性別認同,並學習男性的角色。這種位置認同包括心理上與社會上的。
  - 男性特質的其他成份必須透過更刻意的方式來灌輸。而女性認同主要是親職的 : 「男人往往認同的是男性角色的文化刻板印象;女人則會特別認同她們母親的角色面向」。
    - 評 : 透過上述兩點會發現,社會上所謂的「男子氣慨」、「英雄形象」是男人性別認同的主要來源。因此,例如如果累積性資產是一種英雄形象,或是如果輕蔑女人也是一種男子氣慨,那麼將會驅動大多數的男人靠攏這些性別認同。所以女人千萬不要把一個沒有了解自己認同來源的男人,當成跟自己的成長經驗和學習角色過程是一樣的人,亦即透過連帶關係來學習。這也大概是為何男人不懂溝通的主因之一,因為男人的成長不是透過溝通的,而是透過角色刻畫模仿。也因此,男人的行為幾乎都是如出一轍。

  - 女性認同的過程是關係性的,男性認同則傾向於拒絕關係。

家庭和經濟
- 女人的角色基本上在家庭內,關心的是個人與情感的連帶。這個社會關於女人的意識形態,以及對待女人 (尤其職場中的女人) 的方式,主要都是基於這種女性持家的觀點,以及家庭是也應該是女人首要與獨佔的領域,而這種獨佔性與首要性乃是基於生理上的性別差異。
- 男人的角色基本上在家庭之外。雖然男人也會想要為人夫為人父,關於男人的意識形態,以及男性特質的定義,主要都是基於男人在家庭之外的角色。
- 在我們的社會中,女人的角色主要仍是妻子和母親,因此在定義上取決於和某人的特殊關係,男人的定義則取決於普遍的職業位置。此外,這些女性角色和女人的家庭功能,都特別強調情感關係,以及家庭生活的情感面向。
  - 身為一個妻子與母親越來越必須滿足的是情緒與心理的功能 - 女人的工作是「情緒工作」。
  - 男人的職業角色,以及一般的職場世界,則越來越不容涉入情感和特殊的關係。
- 整個家庭的階級位置與地位主要是取決於丈夫 / 父親的職業角色,社會學家同樣以家長的職業與教育來作衡量社會經濟地位的指標。丈夫 / 父親因此正式將家庭扣連到社會,並決定家庭的社會位置。雖然目前的家庭越來越依賴配偶雙方的收入,家庭的階級地位仍在意識形態上取決於男性的職業。而妻子的身分與階級則被認為主要取決於她的丈夫,即使她也在職場上打拼,同樣維繫著家庭的生活風格。
  - 女人只被視為家庭的一個代表,而她的丈夫被視為一個獨立的個體。

- 女人在家裡的活動,必須不斷地照顧關心到孩子,顧及到成年男人的需要,這些活動都要求她把自己去和別人關連,而非區分。
- 一個父親的首要任務是在財務上「支持」他的家庭,他的情緒貢獻往往被忽略。在大多數的家庭中,男人在家裡的角色都是很符合一般性別刻板印象的。當男人做「女人的」家務 - 洗碗、購物、哄小孩 - 好像都只是在代理妻子 / 母親,後者則必須負擔剩下的責任 (帶自己的孩子對男人來說是「充當保姆」,對女人來說則只是單純盡做母親的責任)。
  - 做父親雖然也和孩子互動、建立關係,但這主要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而父親本身往往早已被社會化成為善於壓抑和拒絕關係,並參與著公共的非關係世界,更促進了孩子在親子關係上的獨立性。
  - 女人在職場上的工作往往延續了她們身為的家庭主婦、妻子或母親的角色,以及她對個人的情感連帶的關懷 (比如秘書、服務人員、幫傭、護士和老師)。

母職、男性特質,以及資本主義
- 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核心家庭結構,由於女人專司母職,男人具有一些特定的人格特質,從而複製了男性優越感的意識形態與心理動態,使其屈從於資本主義生產的要求。
  - 在家庭的意識形態中,父親往往被視為最重要的一家之主。妻子則把全副的精神與關懷花在丈夫身上,或至少她們認為並自稱如此。她們通常認為,或至少宣稱,深愛自己的丈夫。
  - 母親可能在孩子面前將父親刻劃成一個重要的人,一個母親所愛的人,甚至讓孩子覺得自己永遠不可能像母親一樣了解父親。
  - 男性特質往往被理想化了,或被視為較為優越。正因為父親的遙不可及與長期缺席,也因為社會中的男性優越組織與意識形態,母親和孩子都經常將父親加以理想化,賦予父親一種意識形態的優越性。
- 男性認同中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將某些社會活動定義為男性的與優越的,並相信女人沒有能力做很多重要的社會事務。很重要的是,必須認為女人的經濟與社會貢獻根本無法與男人匹敵。確保某些領域的獨佔性,並堅持這些領域必須優於母親帶孩子的領域。
  - 男孩的輕蔑不僅有助於他掙脫母親,也促成他擺脫自己內在的女性特質。對女人的貶低因此是「正常的」結果。
  - 佛洛伊德從男孩對性器官差異的感知,尤其是母親的「被閹割」,來「解釋」男孩對母親的輕蔑。他認為這樣的感知是不證自明的 (又一個生物決定論),和社會經驗無關。
  - 男孩雖然恐懼母親,但也覺得她很有誘惑力和魅力。男孩和男人會發展出一種心理與文化/意識形態的機制,去處理他們的恐懼,而不必完全放棄女人。民俗傳說、信念與詩篇因而被創造,將女人加以外化與客體化,以紓緩這種恐懼
  - 「兒子的態度其實主要是取決於」父親的「缺席」,而不是母親真的做了什麼。不管社會現實如何,不管母親如何行為,生活中就是「太多母親了」。
- 女孩也可能會對母親產生畏懼與害怕。不過,這樣的畏懼並不會充斥在她對性別的概念中。此外,因為女人和女孩的經驗都是發生在一個男性主導的社會中,無論個別的女人感受到怎樣的害怕與畏懼,也比較無法得到文化與規範性的重要份量。
  - 比起來自父權家庭環境的女孩,在「母權」家境中長大的女孩反而比較不會拒絕女性的角色。
- 由於女人的獨司母職,在男人心裡造成了某種心理和意識形態的情結,認為女人的價值比不上男人,兩性之間是不平等的。男孩子會去幻想,並理想化男性的角色、他們的父親,以及獨尊男性特質的這個社會。
- 由於男人不僅控制了主要的社會制度,也決定了社會與文化的定義與建構。他們擁有了足以鞏固這些認知與一般規範的權力與意識形態工具,並且負起來鞏固此一秩序的責任。 ( 這不僅是強權的問題,由於這些規範將男人定義為優越的,男人當然會努力加以維護。) (評 : 也就是說,男人當然會努力異性戀,同時讓女人獨司母職)
  - 親職的結構創造了特定的意識形態與心理模式,在個別的男人身上複製了這種男性支配的取向與結構,並將男性優越感建入了男性特質的內容之中。
- 同樣的壓抑、對情感與依戀的拒絕、對女人世界與女性特質的拒絕、對男人世界的擁抱與對父親的認同,創造了一種男性優越的心理狀態,也有助於男人去參與這個資本主義的職場世界。
  - 資本主義的累積以及勞工適當的工作習慣,都不只是經濟的因素。特殊的人格特質,以及行為模式,都促進了資本主義的形成。 ( 評 : 所以辯稱資本主義可以存活這麼久最好的社會制度,完全是個謊言。資本主義架構在父權之上,透過貶低女人而繁榮)
  - 心理特質也相形重要 : 在現代資本主義中,不同的階級所需要的人格特質也不一樣。教養子女的價值與做法也指出了這點差異 :
    - 勞工階級的父母往往比較強調孩子要服從,順應外在的權威,整潔,以及其他「行為上的」特質
    - 中產階級的父母則比較強調比較「內在的」與人際的特質,比如責任、好奇心、自動自發、自我控制,以及考量周延。
  - 這些行為與人格的特質的差異恰好配點了階級,但仍有一個很重要的共通點 : 對行為規範與外在權威的順從,可靠性與可預測性,將別人的目標與價值當作自己的 - 反映了一種外在於自我與自身標準的傾向,而欠缺了自主與創造的自我方向。
  - 帕森思學派和德國法蘭克福學派的理論家都指出 : 當代家庭中父親和母親的相對地位如何奠立了男人在資本主義支配中的心理順從。家庭讓男人學會順從權威,參與一個異化的職場工作,以及養成一般化的成就取向。
    - 各種層級工作所需的人格特質,強調內在自主性的缺乏,以及容易被操作的傾向。

- 當代家庭結構不僅產生了人格中的高度可塑性,以及內化標準的欠缺,也造成了人們對於操弄的追求。這些個性特質都讓人們易受現代資本主義的操作 - 對於媒體,以及消費主義,到企圖合理化不平等的政治,乃至於工作表現。
  - 排他的母子關係,以及依賴的延伸,都造成了人們有一種一般的需要,必須去取悅別人,去「成功」以及達成表面上的獨立。這種對於成功的需要,恰好可以讓一個人可靠與值得信賴。由於這種需要完全無關乎特定的目標與真實的內在標準,而只是在於維持一種內在的依賴關係,也促進了人們去接受別人所設立的目標,而創造一種假獨立的個體。


結論 :
- 父親經常缺席、母親過度涉入的家庭,都在男人身上製造了一種特定的人格,配合了當今性別系統中的男性特質與男性支配,也順應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中的參與。
  - 出於防衛他們在職場的無力感,男人繼續強化了性別的分工。
  - 男人拒絕對於女人的依賴與依戀,有助於確保他們在職場世界中的男性特質與表現。
  - 男性特質的定義是經由對女性的拒斥,造成男人對女人的恐懼與憤恨,以及他們對於內在自主性的欠缺,而有助於他們日後去服從規則,或輕易內化組織的價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pixnetinpen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