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伊底帕斯失衡狀態,以及異性戀的環結
- 伊底帕斯所製造的男性支配、壓抑與拒絕依賴的意識形態與心理,促使男人進入家庭以外競爭激烈的職場世界,同時也對婚姻與家庭生活造成了結構緊張。
- 在我們的社會中,婚姻被賦予了很強的情緒意義 : 
  - 目的 : 理應紓緩職場經濟界的異化與階級工作所造成的壓力 (為資本主義的經濟與政治服務)
  - 退化 : 隨著家庭不再負擔生產、教育、教與照顧老弱病患的功能,就只剩下心理與個人的功能。
  - 衝突 : 女人獨司母職所造成的女人與男人異性戀之間的矛盾也就開始突顯出來
- 根據心理分析的理論,對於兩性來說,異性戀的愛慾取向主要都是伊底帕斯情結所造成的 : 
  - 男性異性戀客體選擇基本上是持續的。只是壓抑他對母親的依戀。因此在成年之後很自然會想去找一個"像"他母親的人發展主要關係。當他找到對象時,他會重新啟動那原初緊密與排他的關係,以此賦予這份關係的意義。(簡而言之,就是找取代媽媽的複製品,進行「愛情」)
  - 女孩為了取得適當的異性戀取向,必須轉移她原初的客體選擇,轉而愛戀她的父親和男人。既然發展的目標被設定為異性戀,這種情況造成了女性與男性伊底帕斯情結的不平衡,以及女性性特質的發展障礙。
    -就男孩一樣,母親都是原初的所愛客體。(換句話說,女孩的原慾是同性戀的,依戀母親的)
    - 由於父親經常不能照顧到女兒,也由於母女關係的緊密,女孩都不太可能把情感全轉到父親身上,而會把部份保留給母並且在情緒上擺盪於兩者之間。
- 對男孩女孩來說,異性戀關係的性質具有不同的意義 :
  1. 對男人來說,對母親與女人所具有的首要與排他性情緒連帶;對女人來說,在情緒上,男人還是次要的,或頂多只是同等的。
  2. 由於父親是額外加上的重要所愛客體,因此是處於一種三角關係的脈絡中,女性的內在客體世界遠比男性特質來得複雜。
- 女人是在一個三角脈絡(原初的愛 : 母親;社會規範的愛 : 父親)中感受異性戀的關係,在此,男人並非唯一的客體。家庭結構與兩性關係的跨文化研究也指出,婚姻關係中的親密並不是常態,而是例外。
- 在原初的母親關係中,內在的自我感覺始終持著一種誘惑與威脅 : 一體感是一種幸福,卻也表示喪失自我以及絕對的獨立。
  - 反之,父親原本就是分別的個體,有自己的興趣。孩子對他原本就沒有這麼依賴。對於女孩子來說,父親並沒有造成自戀的威脅,也沒有提供最初的自戀一體感。
- 男人無法像女人一樣,給女孩一種回返一體的感受。
  - 成年男人在性愛關係中所追求的目標,其實就是回返到嬰兒階段的一體感,無需理會現實的檢驗,以及一種所有需要都得到滿足的沉靜幸福感 : 「這種原初的傾向,我應該永遠被愛,在每一個地方,以每一種方式,我全部的身體,我一切的存在,都應該被愛 - 沒有任何的批評,我什麼都不必付出 - 這就是所有愛慾追求的最終目標。」

    - 因此,男人在性交的時候會體驗到與母親的再度融合為一 - 「男人在性交時近乎達到一種退化狀態 : 在現實上以他的精液,在象徵上以他的陰莖,在幻想中以他所有的存在」。
  - 女人在此的參與是雙重的 :
    1. 女人認同那個進入她身體的男人,透過認同,感覺到與一個女人 (母親) 的重新融合。
      - 女人比男人更能滿足此一需要,因為和女人之間的性關係可以更完整地重現幼年的情境,更加徹底回到母親。
    2. 她成為母親
    - 因此,異性戀關係中的女人,無法和男人一樣讓她自己體驗到融合為一的狀態。對女人來說,性交所帶來的「退化回返」,並不像男人所感覺的一樣完全。
- 由於男人經常不在家,母親會很早將她與兒子之間的關係加以性愛化,於是,對男孩來說,性別引和扣連、競爭與嫉妒的「伊底帕斯」議題混雜了原初愛與一體的「前伊底帕斯」議題。(伊底帕斯 : 戀母情結;前伊底帕斯 : 完全自利、不付出的愛)
  - 男人比較會壓抑自己對於愛與關係的伊底帕斯需要。對於那些表現出需要愛的人,男人往往會感到不屑輕蔑,因為他們試圖否定自己也有這樣的需要。
  - 男性特質訓練,以及對情感關係需要的壓抑,以及他們在公共世界中主要不帶情緒的非個人關係,都使得他們無法和其他男人之間建立深刻的原初關係。因此,男人比較會涉入異性戀關係。
  - 成年以後,他會想要在和女人之間的關係中,尋找一種自戀的-陽具的確認,而不是相互的確定與愛。男人可能出於防衛,將更多能量投資在性關係的本能滿足上,以避免當愛被拒絕時的痛苦。
- 女人則沒有這樣壓抑她們對情感的需要。她們仍舊想要愛和自戀的確認,並願意忍受男性愛人和丈夫的侷限,以便交換愛與關懷。
- 由於親職的社會組織,男人在女人精神的兩個層次上運作。
  1. 男人在情緒上是次要的,但不是唯一被愛的。
  2. 男人被加以理想化,被需要,卻無法表達他們自己的情緒需要,也無法回應女人的情緒需要。
  - 貝拉.葛蘭貝格 (Bela Grunberger) : 「這種情境的悲劇在於,能夠「為女人」付出這種確認的人,她的性伴侶,正好學會了輕蔑自戀的需要,並努力不讓自己陷入其中」。
- 由於女人照顧孩子,對於男人和女人來說,異性戀的共生關係具有不同的意義。「心理上來說,男人的愛和女人的愛就相差了一個階段」。因為親職的社會組織,而終究無法滿足彼此的需要。這主要都是因為女人專司母職所造成的,男性和女性伊底帕斯情結的差異。兩性都在尋求回返情緒與生理上與女人的合一狀態。:
  - 男人是透過異性戀的連帶去達成此一目標,去複製早年獨一無二的母嬰關係。他的努力必須有女人配合。男人既追求也恐懼獨佔性。
    - 男人對親密關係的問題 : 在成長中學會去拒絕自己對愛的需要,因此也往往覺得,要滿足女人的情緒需要是一件很困難和深具威脅的事情。因此,他們私下仍偷偷和女人保持一定的距離。
  - 因為由女人照顧,並成長為異性戀者,女人的關係需要遠比男人的複雜,與男人的獨佔關係是無法滿足這些需要的。
    - 女人在心理上把自己放在一個三角的關係脈絡中,父親和男人在情緒上所扮演的角色,往往比不上母親與女人。
    - 和男人本身的關係就充滿了困難。女孩和父親的關係往往充滿了理想化的色彩,促使女人在與男人的關係中否定了真實的感覺,而相當程度追求一種不真實的關係。主要也是因為男人對親密關係的問題。

完整的循環 : 母親和孩子
- 女人試圖滿足她們被愛的需要,試圖完成關係的三角脈絡,並試圖重新體驗她們和母親之間的雙人合一狀態,這些都是異性戀可以帶給男人的。
  1. 雖然她們在愛慾上可能還是會成為異性戀,但由於男人在愛情關係的困難,女人往往會在男人之外尋求情緒與愛的滿足。
      - 女人往往和同性之間維持比較緊密的關係,男人則不然,女人往往也花比較多的時間和同性在一起。
      - 女同性戀的關係確實傾向於複製母女的情緒和緊密扣連,但大多數的女人都是異性戀。除了對男人的經濟依賴之外,這種異性戀的偏好,以及對同性戀的禁忌,都致使女人無法和其他女人建立起原初的性關係連帶
  2. 女人和男人的關係在心理結構的層次上仍需要一個第三者。因此,在心理結構的層次上,小孩完成了女人所需要的三角關係。
      - 這個情境和男人的完全不同,男人想要一個孩子,往往是從他對於父親的角色與位置認同出發,或他對母親的原初與個人認同。
      - 男人往往會非常嫉妒小孩子。這些差異也表現在性慾及生理幻想與象徵的層次上。一個女人無法像男人一樣直接透過性交回返到與母親合一的狀態,比較直接的象徵回返,乃是透過認同一個在她子宮內生長的孩子。
      - 對於女人來說,將婚姻轉變成家庭,並將更多精神放在孩子而非丈夫的身上,在心理上乃是合乎邏輯的。既然女人在心理內的結構上,覺得自己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是獨佔的,她和男人之間的關係也就開始顯得多餘了。
- 在女人的幻想和夢境中,性與愛慾往往和生兒育女是對立的。女人往往只能在性愛與母職中選擇其中之一,母親往往不再重視性的滿足。
  - 女人想要,也需要建立起和孩子的原初關係。這些想望與需要,乃是來自於對於原初關係的渴求,這往往是男人無法給女人的,因為在女性伊底帕斯擺盪的脈絡中男人往往是次要的,同時男人也往往對於親密關係有困難。
  - 而女人對於緊密原初關係的欲望,也不太可能在和女人的關係上實現,一方面因為對同性戀的外在與內在禁忌,一方面也由於女人逐漸在核心家庭中被孤立,與原初的家庭成員 (尤其是母親) 及其他女人失去關係。
- 這些促使女人成為母親的想望與需要,讓她們可以藉此表達她們的母職能力。然而,促進母職的那些能力往往也正是那些導致母職發生問題的能力。

性別人格,以及母職的再生產
- 心理分析並末充分解釋母職的再生產。只認為女人的命運主要就是要養兒育女,因此,女人獨司母職的個體發生過程往往被忽略。
- 母職所需的關係基礎在女人身上得到了延續,在男人身上卻被禁制了,男人對於自我的觀感往往比較建立在和別人的區分之上。
- 伊底帕斯的情結,由於出自不均衡的親職組織,確保了親子亂倫的心理禁忌,並促使男孩和女孩在家庭之外追求異性戀的關係。這也是促成親職再生產的步驟之一。亂倫禁忌以及異性戀取向的創造與維持,也具有性別的差異 : 
  - 對於男孩來說,透過男性特質優越論的酬償,維持了對自己母親的亂倫禁忌,但他們的異性戀取向仍建立在他和母親之間最初的愛戀關係
  - 對於女孩來說,讓她們成為異性戀就已經維持了亂倫禁忌。在一個男性支配的社會中,女人並不需要情緒上獨佔的異性戀,也不需要絕對壓抑對於父親的愛。
- 異性戀關係與婚姻中的男性支配,使得女人在性的連帶過程中處於比較被動的態度,這解決了女人欠缺異性戀投入與不滿足的狀態。在此同時,由於異性戀中的矛盾,讓女人無法在異性戀關係本身中得到滿足,因此會去尋求和孩子的關係,這也有助於維持既存的家庭與親職組織。
- 女人擔任母職乃是性別系統的基本組織特性 :
  - 這是性別分工的基礎,並產生了男性支配的心理與意識形態,以及關於女人能力與天性的意識形態。
  - 促成了資本主義生產本身的再生產
  - 女人擔負母職也再生產了男性支配社會中的家庭樣態。在這種情況下取得性別的男人女人,進入了一種不均衡的異性戀關係 : 
    - 這樣的性別分工下所製造的男人對女人有所恐懼,同時表現出一種男性優越感,並將自己的精力放在家庭以外的職場,而不是身為父親的家庭責任。
    - 這種結構所製造的女人,會將自己的精力集中在照顧養育孩子 - 繼續再生產了女人專司母職的性別與家庭分工。
- 社會再生產因此是不均衡的。女人因此維繫了她們自己在性別層級中的社會角色與地位。

女人的母職和女人的解放
- 使女人成為母職的那些能力與需要,同時也造成了母職內部的潛在矛盾。
  - 無意識中造成她專斷地認為嬰兒本應如此需要,而無視於嬰兒真正的需要。
  - 女人往往藉箸孩子來滿足男人或其他女人所無法提供她的情緒需求,甚至愛慾需求,這表示,母親可能期待從嬰兒身上得到其實唯有另一個成年人才能給她的東西。
- 倘若在一個社會中,女人除了擔任母職之外也負責其他重要事務,並有其他成年人相伴協助,且和其他成年人之間維持良好的情緒關係,她就不至於在孩子身上投注過多心神。然而,資本主義工業社會的發展,剛好扼殺了這些條件。
- 當人們極度需要情緒的支持,但可以滿足這些需要的緊密關係卻不多時,這些關係就可能充滿了衝突。
  - 比如,當今的異性戀關係往往建立在浪漫愛情的不切實際幻想,以及情緒上的依賴。女人若是經常在母子關係中尋求丈夫的替代品,往往只是造成了丈夫與兒子雙方的問題與憤恨。
  - 以母女關係來說,若是母親有女性親戚與朋友的支持網路,並身兼有意義與自尊的工作,所養育的女兒就會具備照顧下一代的能力,以及強烈的自我感。反之,會造成愛恨交織的依戀,並在自我上沒有能力與母親區分開來,會造就母職能力的女性人格面向也就被扭曲了。
- 性別分工和性別不平等是分不開的。性別分工以及女人的負責照顧孩子,共同造就了男性的支配狀態。
  - 心理學家已經明確證實,由女人帶大的事實致使男人產生男性特質的衝突,一種男性支配的心態,以及想要比女人優越的需要。
- 這種表面上的無可逆轉主要是來自於我們所使用的語言,亦即當我們將原初的親職活動稱為「母職」
- 當今的親職組織把孩子和男人區隔開來。大部分的都不太敢建議男人應該和女人一樣花同等的時間與情緒在孩子身上 :
  - 父親應該在男孩面前扮演男性的角色模範,而在女兒面前扮演異性戀的客體,因為傳統的性別角色與異性戀取向是必要與可欲的。
- 這些(傳統的性別角色與異性戀取向)所服務的乃是基於性別不平等的性別系統,而不是社會生存或自由的人性活動。
  - 男性特質建立在否定對女人的依賴,以及對於女人的貶低;孩童對於母性的全能心生恐懼,並期待女人具有獨特的犧牲奉獻精神;男人急於捍衛男性特質的優越,及其對社會與文化領域的控制,將女人視為無力的次等人。
- 有賴於所有的女人和男人有意識的組織與活動,端視他/她們是否認知到,扭轉性別的社會組織以及消弭性別不平等對大家都有好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pixnetinpen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