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es Holmes
- 這個二十四歲的小丑一直被認為「焦慮」、「情緒不穩定」或「與現實脫節」。但聖地牙哥當地教會的資深牧師波吉回想起霍姆斯時,卻認為他是一個害羞、聰明的男孩,而且對非常認真。
- 很大比例的美國民眾認為,在公開場合帶槍,更能保護自己的人身安全,更重要的是財產安全。
- 但是,美國與芬蘭是全世界最常發生大屠殺事件的國家。美國槍枝擁有率是世界第一,包括兒童在內,每一百個平民就有八十八把槍。
- 槍枝保護的人命比它取走的人命更多;它防止的傷害也比它造成的折磨更多。
- 自封為小丑的霍姆斯在牢裡仍想知道 : 電影最後有沒有快樂的結局?當然有。在好萊塢打造的想像王國裡,保證會有快樂的結局。
- <<黑暗騎士 : 黎明昇起>>是一部帶有納粹潛在意涵的二流電影。基本上,電影的訊息是扭曲的種族主義。
- DC卡通公司的超級英雄本身是一個有妄想症的神經病,對抗的是另一個有思覺失調症的精神病,也就是小丑。
- 提姆.波頓 (Tim Burton) : 「整部電影以及這個角色的神話,就是兩個怪胎的決鬥,就是兩個心理失常的人在互相對抗。」他說 : 「小丑是個很棒的角色,因為他有完全的自由。任何角色如果是在社會外部活動,並被視為怪胎且被社會拋棄,就有為所欲為的自由......這是自由的黑暗面。從某個角度來看,瘋狂是最自由的形式,因為完全不受社會法律的約束。」
- 諾蘭拍的電影完全失去了波頓的風趣與敏銳。<<蝙蝠俠>>三部曲與布希政府意識型態的相似性,超越了電影的界線。霍姆斯無法分辨現實與電影,也反映了洛夫(Karl Rove)的態度,他是布希十年聖戰期間,主導美國政治想像力的人。洛夫 : 「我們現在已經是個帝國了,我們一採取行動,就建立了我們自己的現實。當你們努力審慎研究這個現實事件的時候,我們又將採取新的行動,製造新的事件。而你們又得追著研究這個新的事件。事情就是這樣運作。我們製造歷史,而其他所有人就只能跟在我們後面,研究我們到底做了什麼事。」
- 現實事件變成擬像,是當代的生產方式,也是符號資本主義的典型特徵。主要的商品與資源價值的決定,是基於不斷出現的資訊流。在精神世界中,現實已經被擬像取代。
- 價值的去物質化過程是一般抽象過程的一部分,也是資本主義的普遍趨勢。在市場的領域,根據的不是東西的有效性,而是可交換性。在溝通中,我們不是根據事實,而是有效性,來衡量文字的價值。當資訊流瀰漫在公開談話與想像的空間,在我們稱為「世界」的共同幻覺中,擬像占據了中心地位。
- 符號是和符號交換,而不是真實的事物。
- 金錢已經變得不太像價值的指標,而是一種動員的因素。後期的資本主義也把軍事動員轉移到經濟領域,工作、生產與交換都轉化成戰場,唯一的規則就是競爭。
- 我們全部的人生就屈服於這個唯一的必要性 : 競爭。我們的集體能量全部都支持一個目標 : 為了生存,要與其他所有人對抗。
- 動員帶來狂熱,最後可能導致恐慌,接著就帶來憂鬱。
- 屈服也有類似的作用,由於無所不在的債務制度強加於社會整體,接著就會發生貧窮與剝削。金錢本應該是價值衡量的標準,現在已經淪為使人完全屈服的工具。債務已經變成一種抽象的詛咒。在這種抽象的債務中,金錢、語言與罪惡全部交織在一起。
- Nov 30 Tue 2021 14:14
[英雄 - 大屠殺、自殺與現代人精神困境] - Chap1 : 小丑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