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假如我能夠阻止一顆心破碎
我將不枉此生
假如我能夠幫人撫平傷痛
或減輕痛楚
或幫助昏厥的知更鳥
重返巢穴
我將不枉此生

- 艾蜜莉.狄金生 <<作品第982號>>

- 在我們這個時代,每個人肩頭上都背負著一條專橫的律令 - 活出健康,沒有痛苦的人生與愛情 - 這道命令沉重到不堪負荷的地步,因此,只有停止再繼續對個人下指示、開立處方,才可能推動平撫愛情傷痛的任務。
  1. 平等、自由、追求性愛方面的滿足、男女皆應獨立自主並對另一半展現關係 - 這些全是履行現代愛情(親密關係_諾言的基本表現。任何人只要能夠履行這些承諾,相信她/他們的親密關係時是無比和諧、愉快的。
  2. 女性長期被自我心理塑造產業鎖定,因此我們必須阻止該產業再繼續以心理「缺陷」之名對女性進行永無止盡的審查。
  3. 深信感情痛苦絕對跟整個政經力量的組織形式密切相關,儘管扣連的方式異常複雜。假如真有一個根本性難題或不安的源頭,那肯定是女權革命,尚未滿足世間男女對愛情和激情的深切渴望。
- 自由和平等依然是我們最珍視、最核心的愛情理念,不過,這些政治理想有沒有辦法安排和組織激情和承諾,如果可以,又是如何做到的?異性戀中產階級女性現在站在無比尷尬的歷史位置上,她們對自身的身體和感情從來不曾握有如此強大的主權,可是在感情路上,卻被男性以全新、前所未見的方式支配著。

- 為愛受盡折磨、痛到刻骨銘心,是全世界共通的文學題材,其古老程度跟愛情本身在文學作品裡面出現的歷史一樣源遠流長;而在愛情痛苦刻劃與描寫上,過去已經累積了無數的例子和模式。不過現代人加諸在自己身上的痛苦,跟中世紀那種儀式化的自我鞭苔是完全不一樣的,現代浪漫痛苦蘊含全新的社會經驗和文化經驗。
  - 浪漫愛情正在歷經十分矛盾的過程。現代人可以運用抽離、獨立自主、享樂主義、憤世嫉俗、反諷態度,去因應拋棄、分手、背叛等一再重複的經驗。
  - 現代人為了因應親密關係脆弱、伴侶頻頻替換等現象,不得不開發各種策略,卻也因此剝奪了人全心全意投入激情、浸淫在激情之中的能力,變得難以忍受因為愛上人、依戀人而產生的疑慮和不確定感。
- 我們寧可去探究造成男性逃避感情的社會驅力,以及性自由所帶來的後果,而不是先預設立場,一口咬定男人先天有缺陷或自由理當是我們實踐的所帶來的後果。
- 很多人都同意,盲目崇拜自由已經在經濟領域內造成毀滅性後果,像是引發不確定性、導致巨大的收入不平等,若是這樣的話,那麼我們是不是最起碼也應該問一下自由對個人、感情、性愛又造成了哪些後果?激進的心靈不應該刻意去迴避檢視、質疑內心深處最珍視的準則和信仰 - 自由。如同自由在經濟領域內造成不平等並使人習而不察,自由在性愛領域也創造了相同效應,掩蓋掉有利於男性支配女性感情的社會條件。
- 置身現代性環境下,男人的性愛選擇、感情選擇遠比女人來得多,選擇不平衡才是造成感情支配的真正原因。人類主觀最幽深之處其實是被某些「巨大」實體強力形塑著,例如性選擇生態體系與架構的轉變。
  - 大家普遍受過的感情痛苦 - 感覺別人不愛妳或覺得自己被拋棄、為別人冷漠、疏離的態度苦苦掙扎 - 這些全是被現代性的核心制度與價值觀給塑造出來的。
  - 浪漫愛情是被社會關係給塑造出來的;其流通方式並非無拘無束、完全自由的;愛情魔力是社會環境賦予的;現代性制度已經濃縮、包含在浪漫愛情之內。

- 浪漫痛苦所含、呈現跟暴露的現象是,現代人選擇的自由與能力都遭遇難題,牽涉到下列幾項關鍵過程 : 
  1. 選擇生態和選擇架構出現了重大改變 :
    - 可供選擇的樣本數大幅增加,使得人以為擁有無限可能性;選擇與認定對象的過程變得更為冗長、複雜;在性、身體、文化等各個範疇內,品味變動速度加快,日益精緻。
    - 有機會獲得更好選擇的想法已經牢牢地鑲嵌在整個親密關係的結構裡。講究理性手段的同時卻又流於感情用事。
    - 更根本性的變動,即愛上對方時會用什麼方式來思索她/他們的感受、慾望和意圖。
  2. 性場域崛起 :
    - 性場域成了社會競技場,性是判斷彼此是否能夠配對成功的衡量單位,性更成為評估程序的獨立標準。
    - 性場域裡的行動者競爭激烈 :
      1. 為了競爭最性感的伴侶
      2. 為了累積性伴侶人數
      3. 為了展示各自的性魅力和性卓越。
    - 在婚姻市場裡,人多半會根據經濟地位、肉體吸引力、教育程度、收入等標準,還有諸如個性、「性感」、「魅力」等較難捉摸的屬性來做選擇。
    - 性場域完全被男人把持住了,因為他們可以待在那兒的時間遠比女性長,性場域也可以提供更多女性樣本供他們選擇。選擇的大門大開後,男性便主宰了性場域。
    - 這樣的動態局勢,加上全新的選擇生態和選擇架構,聯手創造了有利的條件,讓男人占盡優勢、支配女性情感。對男人有利的條件有三個 :
      1. 現代男人社會地位高低主要是取決於他們的經濟成就,而不是有無家庭、子女。
      2. 現代社會從來不會用生殖、繁衍來定義男人,所以男性覓偶的時間比女性長得多。
      3. 男人把性視為身分、地位的表徵,性規範又無比重視青春,男人也從年齡歧視獲得不少好處,因此,可供男性挑選的伴侶樣本數自然就比女性大得多。
    - 男人偏向累積性經驗次數、疏離情感的策略;反之,女性則不知該走感情依附路線或是感情疏離路線,困在這兩相 矛盾的策略裡動彈不得。

  3. 新興認可模式 : 
    - 現代,人紛紛以吸引力和性資本來彰顯和建立一個人的社會價值。因此愛情成為倫理不對等動態的其中一個面向 : 即自我價值感不對等。
    - 現代性的一大特點就是私領域的建立,私領域不僅塑造女性認同,更切斷女性認同與公眾世界的連結,愛情成為她們的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的核心。因此在自由市場環境下,女性需要更多愛情來驗證自我,承諾的意願更強烈,也渴望早早步入承諾關係。
    - 愛情與社會價值的連結,都再再顯示現今性別不平等現象都是環繞感情不平等在打轉,而非社會不平等。社會用心理學術語言來理解某個社會學過程 : 現今性別差異是以愛情為主軸來加以重組,愛情對女性而言是自我價值的來源,對男性而言是性資本。

  4. 慾望冷卻與意志薄弱 :
    - 反諷、承諾恐懼症、矛盾心理、失望,「意志和慾望的瓦解」的四大構成元素 : 
      - 現代人難以用全部的自己、身心完全投入地渴望一個人;在主觀深處懷抱著對獨立自我的肯定;激情普遍有轉淡的跡象 : 
        1. 面對更龐大的選擇數量,人勢必得仰賴高度認知化的內省和自我審視
        2. 在不同選擇之間做比較很容易削弱強烈的情感
        3. 當今慾望是在一個由程序主義主宰的文化環境裡發生的 : 也就是說,根據抽象、正式的規矩去跟人建立關係、安排自己的情感生活。
        4. 現代慾望是由豐富經濟學來調配,一切都是性自由和性商品化所造成的。
        5. 由於慾望已經轉移到想像範疇內,因而降低想藉由實際互動以維持慾望不墜的可能性。因此,現代的慾望即更軟弱又更茁壯 : 
          a. 軟弱 : 因欠缺意志在背後支撐,選擇多反倒削弱而非強化意志
          b. 茁壯 : 因慾望漸往虛擬、間接親密關係等替代性範疇盤據
- 這本書表面上看起來像在控訴現代性愛情。但如果把它當作一本試圖對當前的強勢見解提出反駁的書,換個角度看待它會比較有幫助 :
 - 主流思維多半堅稱男人不管在心理層面或生物層面,先天拙於跟人建立關係,女性較擅長調整心理構成,盼能找到對象或保全愛情。
 - 其實,生物學和心理學也是問題的一環,而非解決問題的答案。
    - 如果把男女情感不對等放在生物學、演化論或心理發展不完備等框架下來討論,那麼,雙方差距將大大被放大,且在某種程度上更從現代性文化和制度取得合法化理詥,最著名的理由不外乎 : 經濟生存模式的改變、性愛商品化、性自由和男女平等。
    - 如果運用「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暴」這類術語來解釋、緩和兩性差異,不但無效,反而將原本由文化體系一手精心規劃的男女差別加以自然化。
      - 這套術語認定男女之間存在根本性差異,男性喜歡解決問題,女性期待被認可,因此解決之道不外乎男性應該傾聽、認可女性,女性應該尊重男性渴望自主的需求。
      - 但這套術語無非只是在強化「男性是感情低能的動物,女性則需要把她們的感情構成好好修整一翻」。
- 本書絕對不是貶低或削減個人在人際關係裡的責任和義務;相反地,如果能理解那籠罩在個別男女之上的龐大力量如何運作,將可避免個人過度擔責,替個人責任和倫理責任找到更妥善的定位。
- 熾烈的愛情必然是痛苦的,但我們無須為此悲鬱心傷。「痛苦傷人,卻殺不死人。每當妳/你開始考慮替代方案 - 科技常常慫恿妳/你用自給自足的美夢來麻醉自己 - 奈何痛苦依然如自然產物和天然指標一樣浮現,證明妳/你仍活在抗拒世界裡。人生沒有痛苦,豈非虛度一生?」
- 性別平等的目標,不是說所有人一律走上感情疏離的途徑,而是希望每個男女都具備那份體驗強烈、炙熱情感的能力 :
  - 這世上不乏勸人凡事有度、有所節制,保持不慍不火、克制激情這類論調尤其普遍。
  - 本書堅決反對關係制度化,主張懂得愛人才有辦法動員自我之整體,並與人建立關係、共存共榮,也因此愛是人類社會至關重要的一項文化資源。那些願意全心全意呵護長期關係,並把注意力放在另一個人身上、近乎忘我境界的人(同樣可見於理想的親職或友誼模式),較容易從感情和親密關係之中找到意義。
  - 濃烈的愛可以消除互動期間難免會產生的不確定感和不安全感。熱情濃烈之愛終結了我們舉棋不定的狀態,將我們從「猶豫不決的枷鎖」中釋放出來。這種愛有助於培養品格,最終也只有這種愛可以化成引領人生的羅盤。
  - 選項充裕、自主意識抬頭,加上人頻頻自我檢視使她/他們難以真切感受到內心情感,漸漸地,人對於自己想要什麼、愛戀什麼都變得舉棋不定,喪失承諾的激情,到最後連「我們是誰」都模糊難辨。
- 只要異性戀家庭框架底下的經濟制度和生物繁衍機制不調整、持續制度化性別不平等,那麼,性自由將會是女人永遠的負擔。要怎麼把性打造成一個由自由與倫理聯手管理的行為範疇,這才是我們接下來應該討論的問題

- 我們與其去抨擊男人感情無能,倒不如提出不是奠基於性資本的男性情感模型。這樣,我們才有可能更接近女性主義的終極目標,建立一個更貼近女性社會經驗的倫理模式和情感模式。性如果跟倫理行為劃清界線,性場域馬上變成一座肉搏競技場,無數男女(尤其是女性)將因而嘗盡辛酸、精疲力盡。
- 愛情在許多方面決定了一個人的自我價值,其重要性遠比過去任何時候增加許多。我們的文化常對我們的心理狀態指指點點,戀情無疾而終,當事人很容易被貼上無能的標籤,情場失意,自我就陷入危機、瀕臨瓦解,這就是為什麼現代愛情需要心理治療、諮詢、安慰,還有跟朋友沒完沒了的交談。愛情不只是文化理想;它是自我的社會性基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pixnetinpen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