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通姦只是抗議配偶生活種種限制的一種方式,我們總是還有謀殺一途。從一開始那些興奮、心跳加速的日子(小禮物、傻里傻氣的電話),一直到槍枝彈藥目錄;從兩個靈魂合而為一的樂觀天真,到基本溝通的毫無可能 : 「親密暴力」出現如此頻繁。
- 無疑地,我們都寧可看到這類恐怖的命運發生在別人身上,但是從邏輯推演,總會有某個人要扮演這個不幸的「別人」。下一個會是妳嗎?還是我?也許就在此刻,我們說的話或做的事,就會驅使我們那沈默而不快樂的配偶動手了。
- 要不是這些置身妳我之中充滿創意的謀殺配偶兇嫌、要不是我們的文化很明顯地著迷於致命愛情鉅細靡遺的細節,這些題材從哪兒來呢?名流八卦或社會情殺案從來不會讓人失望,不用說,當然也是頭條的最愛。
- 「非致命的親密暴力」這個分類也提供了個種令人髮指的血腥故事,有截肢的、閹割的、毀容的、各種下毒的、言語暴力、公開貶抑、情感勒索,或是每天的操控支配(往往小孩也被牽扯),或是所有其他在我們週遭不那麼亮眼的夫婦之間的種種行為。
- 愛是不是應該要和健康諮詢一起搭配 : 請小心,愛情也許對妳/你的生存會造成上癮及傷害威脅?配偶關係如果經常使得一方產生極端的反社會行為,或是創造出有創意的重傷害罪行,或是如果它增加了妳/你成為攻擊目標的可能性,是不是就該列為高風險活動?
- 面對如此普遍的殘酷激烈行徑,文化上所提出的解釋通常都不具說服力。最常見的就是一顆老鼠屎,但問題是,這是一鍋老鼠屎。
  - 另一種解釋 : 或許這些愛情的社會病態與偏差行為,都是因為我們每天遵循的社會規約,必然產生的附加結果。
  - 另一套比較憤世就嫉俗的版本主張,愛情本質上就是不可能的事。
  - 比較樂觀的版本則認為,社會常規本質上才其實是不可能的。
- 在目前的親密制度下,談戀愛不只是代表了對另一個人付出,也代表了對某種情感交易與妥協。通常大家認為戀愛就是對承諾的承諾,其實不然。在不同的社會常規下,可能會有完全不同的意涵 : 比如說,一種每年續約的合約。如果不是因為我們在思考上認為不同的愛情生活不可能存在,甚至荒謬,誰知道會不會有其他愛情模式可能因此出現呢?
- 以親密暴力的普及程度來看,這裡的問題倒不是缺乏承諾,而是過度承諾,如果承諾少一點,反而可以一走了之。在現有的情感制度下,我們都知道,談戀愛代表了兩個人合而為一。失去愛的痛苦和恐懼很巨大,因為自我恐怕不保,所以我們大部分的人都會想盡辦法去避免。既然避免創傷是我們的自我的天職,那麼焦慮就是事前的警報系統,這意思就是談戀愛會讓我們產生焦慮,並因此展現出一些有趣的行為,如嫉妒、缺乏安全感、支配慾(清單可長得很),或者,在某些情況是,外顯的暴力行為。
- 成人的愛情從來無法完全消除人們與生俱來的欠缺感與分離創傷,而這卻正是促使人們追求的動力。焦慮不僅是愛情的一部分,而且是不治之症。我們呢,追尋的也許是情人愛憐的凝視,或是偏好的「類型」,或是我們一再扮演或重複的浪漫戲碼。我們啊,希望我們所依託的脆弱社會安全網 - 一夫一妻制、家庭生活、成熟的態度 - 能消解我們的焦慮。「安全感」,或是「承諾」(或是小孩,或是房地產)都是功能慰藉品。

- 現代愛情的特點
  - 一個社會的浪漫病態辭彙,勢必反應了它特有的焦慮。
    1. 「不成熟」,「沒法定下來」 : 這針對的就是偏離家庭配偶常規的迷途羔羊 : 過分獨立、感情矛盾、「走失」、離婚。對我們這些現代情人來說,成熟並非令人沮喪的早衰或逼近年老的標誌,它是傑出表現,代表妳/你做為一個人的價值與妳/你有資格愛人與被愛。「成熟」的定義可粗略翻譯 : 三十年房貸、寬廣的腰圍、萎靡不振的性慾。人人都期望一切的浪漫和性魅力都能靠著一輩子的兩人世界來維繫,即使有許多強而有力的反例。
  - 對希臘人而言,愛情是混亂失序的,因此寧可短一點好;婚姻的目的是建立有秩序、管理良好的家庭,並不是向救贖或自我實現之途。在當時的文化想像裡沒有所謂的快樂結局。
  - 快樂愛情的創新想法一直要到十七世紀才進入浪漫愛的辭彙裡。在十八世紀之前,家庭基本上是經濟單位,而不是孳生慾求不滿的溫床。是某種形式的財產,妻子不忠是男性財產權受到侵害,更糟的是,這破壞了原本井然有序地透過繼承而取得財產的移轉流程。
  - 我們的愛情前輩對於浪漫生活,和我們的看法完全兩樣,至少她/他們不會努力去維繫保存期限已過的短暫經驗,或是把愛情當作是長期關係的基礎。許多歷史學家主張我們對浪漫愛的看法是種學習行為,直到十八世紀晚期才流行起來。
  - 十八世紀的另一個創舉是對性的憎惡。性在當時和現今的精神並沒相同的心理共鳴 : 和不對的人發生性關係而產生的生理拒斥是後天學習、社會建構的一種反應。此外,這是有效的社會管理工具,一旦內化了這種感覺,就可將一夫一妻制的心理機制確立成為自我執行系統。如佩瑞所述 : 「如果女人可以乖乖地接受成為一個男人、而且是只屬於他個人的性財產,那麼她們就必須被訓練接受,對要和其他人發生性關係反感。」
  - 其他事情的改變比我們所以為的來得更小,我們幻想著能夠自由自在地愛我們想愛的人,其中大半其實是一種自我陶醉,只要仔細檢視,就可以看到故事的真相。人們開始自由選擇伴侶時,可沒有完全排除經濟理性;它的力量和以前一樣強大。即便有假想的自由,我們絕大多數的人都是選擇和自己非常相似的人,無論是經濟、社會地位、教育程度和種族。也就是說,我們選擇「適合的」伴侶,精密地計算她/他們的資產,仔細地衡量每個可能人選在市場上的價值,很清楚地知道她/他們的交換價值和未來成為配偶的價值(交換價值當然包括長相在內。社會心理學家早就做了研究、提出報告。會發現事實上每對配偶在外貌魅力上都相當匹配)。刮除浪漫的假面,我們都是不折不扣的現實主義者,手上拿著小型計算機、卡尺和放大鏡。
  - 社會學家伊娃.伊路茲(Eva Iluouz) : 現代愛情真正的蛻變,在於衡量配偶物質資產與社會資產,已內化到愛情心理與慾望的潛意識結構裡,現代個體把過去由父母所運用的經濟理性內化了,所以「自由」與某人談戀愛,恰好是好的投資。
  - 不過,挑選配偶時的經濟理性,在當前的主流言論符碼裡是心照不宣的、低調的,因此發明了一套有用的似是而非的邏輯用語,例如「來電」、「有感覺」,比較直接的用語如「經濟自身利益」,則是不禮貌的。…「顧家好男/女人」、「安全感」在中產階級文化裡不時仍可聽到,不過其使用受到嚴格管控,太過仔細地討論經濟理性會被視為是有失身份地位,或是冷漠無情。
  - 就算我們擁有一切自由,支配伴侶選擇的社會規範仍然是相當挑剔精準的,一如珍.奧斯丁的時代。現在受到限制的不只是伴侶的選擇,整個過程都以奧斯丁式的敏銳來檢驗。談戀愛本身也受到同樣的認知禁令所限 : 社會儀節決定了這是一種難以理解、略有些不理性的過程。

- 親密關係的種種輔助維生系統
  - 愛情在現代想像裡已逐漸成為所有感情表達的中心,沒有愛情的生活多麼淒涼,想要擁有時間夠長、愛情飽滿的戀情所產生的焦慮,已成為全民的焦慮。「兩人永遠在一起是可能的」這個現代愛情的中心前提,配合上現代人都擅長的心理探究,單身因此就等於自我破滅危機、人格不全。
  - 雖然嚴格說來,每個人都知道,對配偶形式的要求愈來愈多,離婚率也愈來愈高。甚至大家也明白,以現在的離婚率看來,今天妳/你所愛的人 - 妳/你宇宙的中心、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 至少有五成的機會可能會變成妳/你未來最大的惡夢(當然,這只是真正脫離不快樂婚姻的數據,而不是快樂程度的精確指數,也不是其他五成沒有離婚的人的惡夢潛在指數)
  - 然而,我們的時代不遺餘力地把浪漫的狂暴,與長期配偶關係的理性緊密結合,以為就算與所有證據都相違背,還是可以在數十年間與同一個人的愛和性裡得到滿足,經過幾十年的同床共枕,慾望還是可以維繫下去。當然兩人都一定要努力維繫激情囉(多開心呀)。無論多久,仍然要燃起必要的火花,定期地完成性關係。有些確實履行足夠的生理培訓,讓慾望能夠年復一年地如同工廠裡勤奮的裝配員一樣埋頭苦幹(每週一次,相同時間,相同姿勢)。這就是工作狂組成的國家的人民情慾生活 : 如果性像工作,那麼,顯然妳/你對性的努力還不夠。(當然要每天做八小時,例假日還要加班呀!或像生產線一樣,24小時輪班三班制,才有效率呢!)
  - 把永恆的愛奉為現代信仰,令我們成為極度焦躁的心理動物,總是在尋找處方、調停、斡旋、治療、協助。激情不容死亡!頻繁的專業諮詢和各類嘗試療程成了家常便飯。至少這對經濟是有貢獻的,全新的經濟行業就此誕生,相關行業與市場蓬勃發展,大規模的社會投資挹注在新科技上,從威而剛到伴侶共賞的A片,這些都是晚期資本主義解救瀕死婚姻的救星。如果大自然的其他一切都可以由科技馴服改造,慾望為什麼不行?
  - 瑞士作家魯治蒙(Denis de Rougemont)在"西方世界的愛情"尖刻地說 : 「愛情所不能克服的障礙就是時間」。但昔非今比 : 歡迎來到愛情的美麗新世界。
  - 現在有各式各樣的低科技方案可解決慾望困境 : 接受忠告。我們的世界要妳/你接受愈來愈多的忠告,直到忠告滲入妳/你的耳朵和毛孔裡。這些都成了火熱的生意,印刷品、廣播、綜藝、心理諮商、星座、塔羅,無不蓬勃發展。顯然目前要維持親密關係可不是光靠自己就能辦到,未受過訓練的平常人無法處理這麼複雜的問題,這好比變成太空人一樣。
  - 這批孤注一擲的人口亟欲解決愛的時間問題,於是把自己改造成神奇海綿。看看妳/你的生活裡有多少有關親密關係的勵志書、網路文章、心理測驗……等。此外,婚姻專家還說 : 「這些差異跟腦的迴路有關,這可以幫助妳/你用更客觀的方法認清自己的差異。」不良親密關係的文獻、不良科學、不良類比百家爭鳴 : 這有什麼關連?仔細看看"為妳/你的婚姻奮戰 : 避免離婚及永續愛情的正確步驟" : 「好的婚姻需要努力。」(多少人內化了這件事,理直氣壯地跳出來教訓別人);如"親密關係治療",在妳/你稍不留神時,偷偷下達工作指令,「一起做的事 : 擁抱、親吻、握手、摔角打鬧、依偎、打雪仗、折衣服、打掃房子……」(連作者也沒說服自己,幾頁後,妳/你會讀到一段但書 : 「如果妳/你做了這些事,關係並沒有立即改善,該怎麼辦?這也是很常見的…」)
  - 如果談戀愛讓任何一丁點的自我價值受到質疑,只有一個辦法可行 - 變得更可愛(lovable)。
  - 但是在伴侶配偶關係裡,究竟是什麼造成欲種關係的真實生活經驗瓦解,為什麼原本如此渴望永遠在一起,結果這種關係卻引發了人的逃亡本能?是什麼改變了?或者……崩解的種子早在一開始就種下,只是妳/你視而不見?在我們稱之為「談戀愛」的那些彼此錯誤的認知裡,為相知相惜而興奮莫名,為脆弱易感、毫無保留互訴心事而激動難耐,強烈的吸引力跟很棒的性愛……
  - 要嚴肅地面對這些問題恐怕得回到起點,回到最初愛的悸動。(特別是因為這造就了連續一對一配偶制 : 上次失敗是因為妳/你找錯人,下次一定會找到對的人)。不過,有關前任的缺陷或自戀或情感遊戲,或是妳/你對自己有更多的了解,還是妳/你發誓絕不犯的錯誤…這裡就要靠自己了。請放第一張投影片......

- 伴侶們錯綜複雜的「需求」
  - 基本上,要得到愛,拿到門票進到稱為配偶關係的救贖與超越境界,妳/你必須是個可愛的人。當然,可愛的意思是妳/你需要有某種程度社會可接受的正常表現 : 個人衛生,合適的衣著,適合階級身份的社會技能。不過,表現正常只是讓妳/你來到大門口。根據現代愛情的教義,可愛度也必須包括對相互親密關係之錯綜複雜,有徹底的了解。新手注意了 : 這很難,有時相當危險。不要覺得挫折,不要和老手比較,一比較初學者難免會受傷。
  - 相互親密關係意味著認清妳/你的伴侶有需求,妳/你得要學習去滿足這些需求。現代自我是由一連串等待被滿足的需求所構成,意思是親密關係總是充滿焦慮不安。這是因為現代親密關係的大前提是 : 絕大部分的需求可以而且必須單靠一個人去獲得滿足。如果妳/你質疑這一點,就等於在質疑這個制度的根基,該死!滿足某人需求是成為他或她慾望對象最有效的方法,如果辦不到,就是一無是處的失敗者。
  - 我們天生感到貧乏不足,因為這些需求永遠無法完全滿足,是的,我們愛的不過就是這些需求。令人不解的是,需求往往與憤怒有關,如果喚起我們的需求,又不充分滿足這些需求,就會令我們發怒。不過完全滿足的需求是不可能的事,因此人難免就會生氣了。
  - 不過,滿足另一個人的需求,也就是我們所謂的親密關係,首先得要心理成熟才行。往往就是芝麻小事在日常生活的細節中造成緊張和衝突。所以相互親密關係需要溝通。既然要滿足需求,就得先把需幅表達出來。沒有人有讀心術,但這不代表我們不會期待配偶具有讀心術。妳/你要什麼正是配偶需要了解妳/你的地方 : 妳/你的慾望,妳/你的矛盾,過去的經驗如何使妳/你成為現在的樣子,妳/你獨特的感受力,什麼會惹毛妳/你。反之,妳/你也必須學習了解配偶的需求 : 這表示妳/你必須願意聆聽,妳/你到底有什麼地方會惹毛對方。妳/你或許以為自己懂得聆聽,但這不代表妳/你知道如何聽懂。
  - 當然,為了親密關係而必須去模仿對方,似乎和核心的現代指令「做自己」互有牴觸。如果妳/你訓練自己的回應是配合伴侶需求的,那麼妳/你還會是真的妳/你嗎?
  - 成功的同居生活必須兩人共同努力減少彼此的差異,至少到可以互相包容的程度,不過這通常是靠著至少某一方的意志已經縮減到可以控制的比例,才有可能達成。這和腫瘤經過大量放射線治療而控制住的情況相去不遠。以自己的方式發展個人自由,一般被視為是現代個體的基本人權,不過,正是這一點才讓某些伴侶如此難相處嗎?
  - 要是妳/你夠成熟了,下一步就是進階親密關係,意思是邀請妳/你的伴侶「進入」妳/你最深層的自我。現代自我的另一個基本假設是,我們內在世界的重要性。不論這個「內在」是什麼、在哪裡,幾乎成為我們社會裡流行的身體學說,配合的理念不管內在有什麼,讓它「出來」就對了。
  - 這套開誠佈公會讓妳/你覺得有些脆弱,自我心理驚險地攤平曝露在關係的檢查台上。「表達需求」就像是親密戰爭的特洛伊木馬,因為既然需要表達需求,就表示配偶沒有完全滿足妳/你的需要。即便是溫和地說明,聽起來也難免像是指控,難免受傷。然而,沒有這些儀式性的自剖行為,加上分享、聆聽和改變,現代親密關係是行不通的。
  - 維繫配偶關係的基本方程式,有賴於任一方的需求在任何時刻是否以及如何由另一方給予滿足。當然這根本做不到,或者不可能完全做到。怎麼辦呢?愛的天職不就是要滿足需幅?但它卻無論再努力也達不到。所以我們受託去追求的,顯然是一個達不到的、幻想的完整,因為無法滿足的渴求而深感痛苦,我們不幸的配偶則是這既成事實的代罪羔羊,為不是她/他們造成的不可能任務而負責。
  - 除了挫折,還有特別擅長變裝現身的焦慮感。它最常以惱怒的形式出現,例如伴侶如果沒有充分令人安心的表現,妳/你就會惱怒 : 過分獨立、過於自私、沒有考慮妳/你的感受。該死!有什麼會比伴侶的自由更容易讓人焦慮呢?因為這意味著對方有自由不愛妳/你,或停止愛妳/你,或是有自由去愛別人,或是從保證愛妳/你一輩子的人變成一個妳/你不認識的……或者並不愛妳/你的人?所以,現代家庭的儀式 : 避免焦慮如此深植於家庭日常作息之中,妳/你甚至會以為安撫焦慮是現代配偶關係維繫的必要條件。
  - 再來,避免惹對方生氣,必須讓無數小小的「調整」成為我們終身伴侶的行為模式。這就是為什麼「我已經告訴妳/你我最討厭妳/你……」或是「妳/你為什麼不記得要……」在家常對話裡最常出現。遺憾的是,瑣碎的惱怒不快竟然在家庭文化「重要問題」裡佔據如此巨大的地位,顯然這些小技巧,並沒有太好的成功率。
  - 整個焦慮 - 惱怒症候群其實是惡性循環,這說明了配偶雙方在溝通時為何會一再重蹈覆轍。「妳/你總是/我從不」的周而復始,加上 : 嘮叨、挖苦、策略性的「冷戰」。還有那些令人嘆為觀止、閃電般迅速的配偶角色互換 : 此刻是原告,下一刻馬上變被告。這叫「權力鬥爭」。
  - 尼采 : 「道德上佔上風和厭惡別人獨立自主的能力,都會導致焦慮。每個受焦慮所苦的人都會找個罪人,想出這個或那個藉口,設法發洩她/他的情緒,以獲得解脫。」不過防衛行為最後贏得的,或許如尼采所預示,無非是麻木而已。
  - 渴望控制本質上不受控的事物(我們這裡指的是伴侶),以降低世界上的不確定性,當然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有什麼比得上可預測性更能自我麻醉,或是更沒有催情效果。或許在愛的本質裡,就是會引發這種想要控制的本能,這恐怕是個令人不安的假設吧。我們的確藉馴化伴侶來確保愛情。
  - 所以,伴侶的行為矯正 : 不只是配偶關係中最受喜愛的休閒活動,也不只是現代愛情要我們努力從事的另一樁笨扭的情感交易,更是解開宇宙奧祕的核心關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pixnetinpen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