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女性主義和國家
  - Benedict Anderson, 想像的共同體 : 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 :
    - 國族定義為想像的、有外部界線的政治共同體,但大部分成員彼此不認識,也不相聞問。由於國的概念誕生於啟蒙運動和大革命時期的歐洲,個人的自由獨立受到重視,國家的獨立自主亦被視為不可或缺,即使內部充斥著不平等和剝削的關係,國仍被想像成一個生死與共、不容分割的神聖共同體。
  - 不過,從婦女史的觀點,母土或鄉土等詞彙根源於不強調差序格局的母系文化,而八、九千年前在歐洲已發展出高度文明的母系社會,因長期承平,不習戰事,終於不敵尚武的亞利安父權文化入侵,全面敗亡,以宗族部落為主體的母土被有組織力、戰鬥力強的父國取代。父國以武力征服了母土,以暴力為統治手段,卻動員人民的童年感情、鄉土之愛來鞏固其統治。
  - 父權的國和家被視為平行和互相支援的系統,女性主義者從質疑父權、夫權開始,接著解析國家體制的父權本質,包括上下層級結構、將女性排除於決策體系之外、以及暴力統治等等。激進女性主義和國家權力系統被視為意識型態對立之二造,難以並存。
  - Kathy E. Ferguson在研究官僚系統後悲觀地表示,女性主義者進入體制內使用其資源及語言來反對體制,最後必會被收納和繳械,空忙一場。
  - 1970年代,歐美各地的婦女解放運動不進行體制內遊說、不參與政府方案,採取反體制的示威、靜坐等手段表達訴求,避免在獨立自主的小團體內複製父權的層級結構,試圖建立平等、共識決的決策模式。
  - 生態女性主義更將視野擴及到全球,發現西方工業國家在經濟成長的目標下,以他國為殖民地,攫取自然資源和擴展市場。外在與內在(家庭內)殖民雙頭並進,造就了現代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強化了父權體制,也因而延續了他者,也就是婦女、自然和(第三世界)外國人被剝削的處境。隨著資本國際化的趨勢,國家的功能大多體現在為跨國公司護航,而非保護國家的弱勢者及生態體系中無法為自己發言的其他物種。生態女性主義者主張小規模的自足性地區經濟,反對以軍備和暴力為後盾的龐大的政經權力結構。
  - 激進和生態女性主義 : 無論國家、政府或政黨一旦形成,便有其自身生存和發展的考量,進而形成組織意志。而在組織的意識中,個人不過是個小小的統計數字,組織永遠有更重要、超乎個人的利益和目標。自由主義脈絡下的婦運選擇在體制內尋求改革的路徑。這樣的手段通常被稱為體制內婦運或國家女性主義。
    1. 保障名額,提升女性在國會中的比例
    2. 婦女政策機構,在政府內落實有利女性的政策(發言權,或稱實質代表)
    3. 性別主流化,從性別角度檢視政策(過程)
- 結論 : 
  - 國家女性主義存在的目標,是以民主的手段實現性別平等,相同政治立場的人士集體進駐婦權會固然可提升決策效率,但宣稱代表所有婦女,掌控政府決策,是否符合民主組合機制和參與式民主的原則,卻又令人質疑,即使是矯正式的暫行性措施也應有所規範,而不應聽憑擁有「社會資本」(人際的信任、互惠四係)的個別委員自我約束,享有無節制卻不必究責的行政權。
  - 性別平等這個目標不應被其工具(如性別主流化)取代而變得模糊,應該透過長期公開、廣納眾議的民主討論慎重確認其內涵,在過程中深化全民的性別敏感度。特別需要設法讓弱勢、邊緣群體的聲音被決策者聽見,也需要和執行政策的基層官員平等對話,尊重對方的專業。不應違反專業倫理擅自修改國際組織的文件。性別以外,族群、年齡、信仰、身體能力、性傾向、跨性別認同和表現等各方面的平等,以及各種歧視現象同時存在且相互作用的現象,亦即平等主流化或多元主流化的議題應納入思考方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pixnetinpen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