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Simone de Beauvoir : One is not born, but rather becomes, a woman. (一個人是變成女人的,並非天生的)
  1. 性別差異的起源
  2. 性別差異及不平等的內容及衍繹
  3. 兩性應如何生活
  - 對女人進行跨領域的研究,不僅從生理、心理、經濟、歷史各方面來分析女人在男性世界中所經歷的現實,更深入質疑文學、宗教、政治、工作、母職、性等眾多領域中的女性處境,其論述的深度和廣度都是劃時代的,許多女性主義者因此才充分了解女人的「他者」,也就是被男性貶為異類的處境。
    - 我們仍應想想 : 產生這種巨著,需要多少思考的自由,多少信心、多少對知識的好奇、多少勤奮的工作?
  - 主流意識形態仍然宣傳著千萬年來的女性神話 : 女性的天職、女人的本、獨特的女性氣質、女性生理決定論等等,使女人在抉擇時陷於矛盾,甚至在新的可能性之前退縮。要赤裸地揭開被奉為神聖的婚姻、母職的面具,要從最細微的心理、文化、日常生活層面暴露無所不在的父權謊言,也非得有波娃這種執著於知識、有勇氣反抗女人的命運,選擇不婚、不生育,與男友關係密切卻各自獨立,甘冒天下之大不韙的優秀女性不可。她本人、她的一生、她的作品都成了一種象徵;象徵著即使是一個女人,也可能突破所有的阻礙,衝破習俗與偏見的限制,按照自己的意願過一生。
- 存在與他者 : 存在主義概念
  - 黑格爾, 精神現象學 : 人的意識統轄著分裂為二的兩種存在形式,一個有超越性的或「在看的」自我,另一個則為固定的(無自我超越能力的)或「被看的」自我。前者具有主體性,能行超越自我的行動;後者則是物體或是被物化的人(客體),不可能自我超越。
  - 黑格爾 : 心靈需要視身體為「他者」(因為身體是沒有主動性的、物化的)、為異類,而自我又需要視他人為異類,來證實自己的存在,確定自己的主體性。但自我與他者的關係卻永遠不是平等的,反而呈現出主人與奴隸的關係,就像主人認為自己是獨立且為自己而活的,卻認為奴隸是依賴且為主人而存在的。
    - 波娃延伸了這個觀念,闡述男人需要視女為他者,來鞏固自己的存在。
  - 海德格 : 自我為「親在」,它永遠處於做「真正的自己」跟做「芸芸眾生」的衝突中。真正的自己必須是有個體性的,在道德上勇於面對無限的可能性而求自我實踐,面向未來,求創新與超越。但日常的公眾生活,並不能陶冶出「真正的自己」,反而常常只「自居於從眾的一人」,很少警覺到自己的個體性。
    - 在這「從眾」的層面上生活,是一種不真實的、墮落的生存形式,宛如接受了廣告或意識形態的洗腦,或接受了群眾的獨裁,讓普遍性取代了真實的個體性。此時真正的自己必須「發現自己」,追求終極潛能的自由。這份實踐自我的道德驅力,就是存在主義的基本要義。
    - 良知就是看清自己應該做的事,也就是成為真實的自我,而焦慮是「良知的呼喚」,對自己的潛能視而不見,失去了真實性與可能性。
  - 沙特 : 「存在先於本質」,簡而言之,人類不具備永恆、客觀、共同的人性本質。人本來跟低等生物無異,直到我們有意識地行動、做選擇、做決定、反省或創新,這才創造了自我的內涵,給自己下了定義。人是自由的,因為她/他本來什麼也不是,也從來沒有律法規定她/他應該成為什麼樣子。
  - 波娃及沙特是至死不淪的非本質論者。她們肯定每個人的未來是開放的、有無限可能的,個人的任何行動包含了環境的力量與個人的主體性。
    - 「壞信念」(bad faith)是存在主義及其女性主義的另一關鍵詞,意涵類似自欺、錯覺。自欺有許多種 :
      1. 最典型的一種是扮演「我別無選擇」的角色。壞信念就發生於當自我感受到隨自由而來的無辭質與前途未卜時,自願放棄選擇權與自我定義,以逃避沙特所說的「可怕的自由」。換句話說,有意義的主體想成為無意識的物體,藉此逃避創造性的人生,遁入像東西或芸芸眾生一般的角色。決心過真實的生活其實是很艱辛的,多數人情願不要。
      2. 例如一個年輕女人與男友的交往中,一直想不做決定,但關鍵的時刻終於到來,男友握住她的手。如果她不動,表示她「有意」;如果她抽回手,就會破壞氣氛。這時候,自欺解救了她,她像是把靈魂抽離了肉體,既不同意也不反對地把手留在男友手中。這樣就掩飾了她是個自由主體的事實,好像她只是個任由別人決定的物體。
  - 「他者」 : 被賦予了帶貶意的語義,而非價值中立的代名詞。每個人都要藉由掌控別人、矮化別人來證明自己的自由與超越。最後,自我就把他者當成「非我族類」,將其物化、刻板形象化,甚至將自己不希望具備的屬性,全部投射到他者這個垃圾桶裡。當族群、階級、宗教對峙時,弱勢者便如此成為宰制集團眼中的代罪羔羊。
  - 第二性 : 從一開始,男人便為自己正名為「己」,女人則為「他」。
    - 如果他者對自我構成威脅,女人即對男人構成威脅;如果男人希望保持自由,就必須使女人屈居次位,臣服於男人。
    - 女人一向受制於男人,從無例外。其次,女人還將男人異化女人的觀點內化,認同男尊女卑。
- 女人的命運
  - 作為存在主義者,波娃當然不會採信任何一種決定論,包括生物決定論。
  - 女人為何被社會選來扮演他者?
  - 佛洛伊德過於簡化的以「陽具欣羨」來解釋女人注定屈於劣勢,因為女人羨慕的並非真正的「那話兒」,而是社會賦與「有屌者」的物質與心理特權。
  - 所謂人有無意識的行為,等於容許人逃避責任。對存在主義而言,不僅我們的決定與行動是有意識的,連感情也是有意識的,只是有時我們不承認而已。
  - 女人的自欺通常表現在否定自己作為自由創造主體的潛力,以及接受客體或他者的角色,「逃避自由」。人有放棄自由、變為物體的欲望,但在存在主義倫理中,這是一項道德的罪過,可是對女人而言,這又常是阻力最小的一條路。明明是主體,卻接受他者的角色,往往引起沮喪與精神分裂。
  - 女人在伸張主體性時,仍然承載遠多於男人的焦慮 :
    - 失去女性特質的焦慮
    - 男人居優勢地位,女人不由自主地會想取悅男性,因為在選擇時,往往不按自己的本性,而是按照「男人會怎麼想」。
    - 男人創造的女性神話(myth),這些神話像空氣般無所不在,卻令人常常感覺不到,有必要全盤審視,戳破人類歷史上的最大謊言。
- 神話
  - 從各民族的創造神話看來,大多數都反映出共同的信念 : 女人的他者角色是自然、永恆,不像奴隸還有翻身的機會。女人之為男人的他者是絕對,而非相對的。以基督教為例,女性始祖夏娃就是後於男人被造,用來造她的物質既不是與亞當相同的黏土,也不是別的東西,而是亞當的一根肋骨。她的產生不具獨立性,上帝並非為造她而造她,而是為了給亞當一個伴,「為男人」才是她的起源與目的。
  - 男人負面地定義一個本該正面定義的人,也就是女人,難怪女人永遠成不了一個穩定的觀念。
  - 「真正的女人不見了」的神話,反映出男人(跟用男人視角看世界的女人)一方面願意接受男女平等,一方面又不能放棄女人這個他者角色。所謂「真正的女人」,意指「有女性特質」,在波娃看來,與獨立自主是不相容的,因此許多女人顯得角色失調。
- 女人的經驗
  - 社會角色是自我用來控制他者的首要機制,透過代代相傳的社會化過程,女人被塑造成被動、陰柔的女性角色。
  - 社會上定義性行為是男得女失的,所以女性對「插入」懷著被侵入的恐懼,甚至陷入自虐,將自我屈服於別人而覺得自己有罪,於是自動加倍自己的屈辱與奴役,來懲罰自己。
  - 在男性慣於掌控、女性習於被動的處境中,床成為男人的展技場,而女人在性交中感覺到被物化的沮喪,因此她的性感覺被這種處境損害,絕非做愛技術改善就能修復。若希望女性的性滿足圓滿發展,有待雙方建立一種相互的關係,男人要放棄其特權地位,女人要克服其被動,各自承認互有給予與取得。
  - 如果說,女人從少女邁向成人之際,性行為使她更加體認到自己的他者性質,那麼,婚姻和母職則更制度性地加害女性。社會神話宣揚女人婚後的自得、安定與安全,但女人付出的代價更高,因為她犧牲了自由,也被榨乾了追求偉大的能力。
  - 母職更加妨礙女人自我發展,社會上瀰漫錯誤成見 :
    1. 女子一生的榮耀在於養兒育女
    2. 孩子在母親的懷抱中必定是幸福的
  - 就像此刻的台灣,和波娃同時代的大多數職業婦女無法逃離傳統的女性世界,有時她們的處境甚至比留在家裡的妻子與母親更糟。除了工作的職責,社會也要求職業婦女仍然「像個女人」、「保有女性氣質」。以服裝來說,職業男性幾乎不需操心;但女人的絲襪、高跟鞋等,都是為了讓她行動不便而設計的。但女人為了獲得社會的認可,不得不追求穿著這種服裝的外表。若她想同時活得像個男人也像個女人,衣著和家務就會增添許多工作和疲勞;如果想成為十足的女性,她會發現自己遠不及有閒有錢的女人。如果她反抗傳統呢?她會討厭她的性別,但「討厭她的性別也毀損她身為人類的尊嚴。男人是有性別的人,如果女人想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和男人平等,她必須是個有性別的人。拒絕女性特質,就放棄她一部分的人性」。更過份的是,「凡是不去遵照社會認定的女性特質的女人,從性別的觀點來看,她的身份貶值了,進而影響到她的社會地位」。
  - 自戀者所獲得的滿足絕非自給自足的,得依賴外界對她的肯定,例如她多麼美麗,多麼女性化,而制定這些標準的正是男人的「輿論的暴政」。自戀者的自我價值永遠不來自她從事的女性化行動,例如化妝的行為不產生價值,價值其實是來自社會對化妝造成的女性氣質的認可。
  - 從妻子、母親到自戀者,這些角色的悲劇性在於,都不是女性自己創造出來的。父權社會中,男人透過結構與制度來建造女人,女人只能期待被認可,而不能自我建構。
- 對存在主義女性主義的商榷
  - 這些觀念並非直接源於女人的生活經驗,而是哲學家抽象思考的產物,因此「第二性」不是大多數女性親近的。
  - 波娃所探討的女性真實經驗太以她自己為中心,也就是法國白人資產階級的觀點,這其中自然包含了她本人的局限與偏見。
  - 最多爭議的論點 : 波娃對女人身體的態度傾向負面。
  - 另一屢受質疑的論點 : 她太全面接受以男性為常模的價值觀。對兩性行為的描述太過二元,而且二分法中又秉持著有層級的價值觀。
  - 要女性接受男性的價值,卻未相對應要求男性接受女性的價值。她認為新女性可刺激男性接受更平等的兩性關係,卻未具體要求男性調整角色,也從事家務與育嬰。她期待女童接受性別平等的教育,但也不曾提出對男童教育的改革方向。
- 辯證
  - 波娃的哲學語彙確實需要較多存在主義訓練,才能盡數理解。但存在主義是行動的哲學,重要的是掌握它積極克服處境的勇氣,對自己也對世界負責任。
  - 自1970年代直接投身婦運後,她有其他改變 :
    - 她意識到自己以前在男性世界中一枝獨秀,事實上是接受了男人突出個別女性,作為象徵性點綴的策略,其實女人應該拒絕被這樣利用。
    - 相對於她早年太內化男性價值,晚年她明確指出 : 女性主政、掌權,應有新的創造,別又掉入本質論的錯誤結論,以為這都是「因為身為女性」才創造出來的。
    - 晚年更強調女性集體行動的力量,並主張不妨以激烈行動改變社會。
- 作為一個存在主義者,她親自示範了至死都能激進,都能改變自我的榜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pixnetinpen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