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們太常輕易地認為,當一個女人、一個倖存者能夠用文字、言語無畏地表達自我,就是充權、就是自由與平等,但卻太常忽略選擇緘默、選擇隱私也是一種權利。

選擇用其他的方式訴說——跟親友揭露、向專業人員求助等——並不代表就沒有力量,或得不到充權。更批判地來看,公開的#MeToo是一個言語、文字上的斷言指控,在法律上,若只有指控,不但無法構成法律效力,甚至將對當事人造成極高風險。而此,並不是每個人都願意、也有能力去承擔的。

文中透過傅柯的「性的歷史」解釋了「自白」其實是一種權力壓迫的產物,脅迫自白者說出他們的經驗或揭露他們隱藏許久的事實。當我們呈上我們的自白,我們便是將我們的自主權力交出,也將自己暴露於被監視的環境之中。"


我想提出來的問題是,為什麼當我們遇到搶劫、偷竊、甚至是殺人…等等,其他社會公認的犯罪事實跟財物或人身的損失時,受害者不會有受到社會監視的壓力,敢於坦然公開這樣的經驗,但是性侵或是性騷擾就會有這樣的壓力?如果說出來,不要說公開,連跟身邊的人訴說都要選擇專業、跟足夠親密的人才能坦白,為什麼這一類的受害者會有這樣的顧慮?當然,受害者可以有權力選擇說與不說,公開說或不要公開說,我想反思的點是,先不論走到#MeToo這樣的社群場域去討論這一類的事情,畢竟社群並不是一個健康的環境,可是當台灣的性侵或性騷擾受害人連發出聲音都有顧慮的時候,我們的社會是不是其實存在非常嚴重的父權壓制?

至於底下一些回應,算是幽默了。很簡單的一個邏輯,當男人會覺得女權過度膨脹的時候,那就代表父權仍然是絕對的存在。

性侵誣告確實會對當事人造成傷害,那如果是事實呢?我並不知道如果消除父權之後的世界會變成什麼樣,但是現下的父權社會有一件很奇妙的事,正好可以駁斥那些理直氣壯說被誣告的受害人會有很嚴重的名譽跟心理受損。就是這個社會底下嫌疑犯的概念非常薄弱,當然媒體有它們的問題,引導式的報導、煽動人群的情緒…等等,但追根究底的原因是,這樣是能刺激點閱率、收視率而獲得廣告收益的,新聞這樣做是市場引導的,如果市場引導的方向是公正平穩的報導才是最有廣告收益的,市場力量自然就會牽引新聞往這個方向走。

真正獵殺的嫌疑犯的不是媒體,是人群。

獵殺嫌疑犯是阻力最小的一條路徑,這其中隱藏的是權力的不對等。因為嫌疑犯有嫌疑,所以我比對方優越,可以握有調查、質疑、毀謗、攻擊、甚至審判嫌疑犯的權力,法律上採取的無罪推論,但社會上採取的是有罪推論。為什麼需要這樣?先回到性侵誣告這件事上,誣告當然是犯罪事實,可是受害人為什麼會名譽受損?
  1. 因為群眾對於嫌疑犯的概念非常模糊,如果我們的社會可以到審判結果出來,再進行評論,自然不會有誣告過程中名譽受損的問題,這是誰造成的?父權脫不了關係,畢竟是在這個社會底下形塑的觀念,畢竟充滿競爭的世界裡,獵殺別人的「壞」可以展現自己優越的「好」,對於事件的評論,每個男人都覺得自己講的話別人都該聽,自己的意見都是正確的。
  2. 接下來就進到一個非常有趣的地方,今天如果一個男人去誣告一個女人,社會不會有人說「你們男人都是這樣,父權泛濫、過度膨脹」,我們會說「這個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去做這件事」,社會會去審判這個人,不是全部男人。甚至,可能還會出現那種言論是「就算這男人有錯,那女人可能也脫不了關係」之類的。反之,在#MeToo裡遭受誣告的男人,就會有男人跳出來說「女人還要什麼女權?女權過度膨脹了!」轉彎了呢!明明讓受害者名譽受損的是社會、是群眾、是加害人,可是男人卻可以理所當然的把矛頭指向女人全部,為什麼?
我不知道是不是父權造成獵殺嫌疑犯的,但是在這個父權歷史上,男人霸凌的歷史由來已久。獵殺女巫、獵殺先知根本常見,人比想像中的還要不願意查明真相。而在這個社會底下發生的特質,我只能懷疑它跟體制有關,如果不是父權體制,如果不需要競爭跟展現優越,事情會不會變得更好一些?男人霸凌的歷史由來已久。

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如果整個社會噤聲的話,那代表的是這個社會並沒有賦予「說出來」的權力。每個人確實都有選擇的自由,可是一片靜悄悄更像是有人不准人們說話。

至於辦公室的互動,我不知道為什麼有需要這樣,如果男主管尊重女員工像尊重自己一樣,為什麼會有自己沒有辦法跟自己一對一吃飯的狀況?男主管就可以很自然地跟男員工單獨吃飯,為什麼女員工就不行?進而孤立或邊緣化女員工?這說法實在有趣,所以這些男人隱隱覺得自己的視線、談話其實並不適切囉?否則為什麼會有這種顧慮?至少我從來沒有因為#MeToo就有需要改變我自己這些行為。注意自己的談話內容避免侵犯別人跟造成別人的不舒服,這本來不就是理所當然的事嗎?這同時也顯示了在這個社會底下,有很多的談話跟視線在沒有被提出來之前,都是在對女性壓迫、甚至侵害的狀況下進行的,因此,現在被提出來之後,男人突然發現自己不會跟女人相處。這只是暗示一件事,就是女人怎麼可以反抗男人說的話?如果因此邊緣化女員人,這不正是顯現出,父權仍然無所不在嗎?該反省的是自己的行為,怎麼會是逃避、孤立跟邊緣化另一群人呢?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2522/3405735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4863498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pixnetinpen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