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Chapter 16 : 以案主為中心的治療法對家庭生活的涵義
  1. 更能表達感覺
    - 更能向家人或向其他人表達自己真正的感受。其中可能包括一些負面的感受;也可能包括正面的感受。
    - 將情感表露是一件極能令人滿足的事,然而從前人們總以為那樣做會有破壞性,或會惹來災禍。
    - 一個人生活在面具或面子底下,情感無從表露,因為堆積到接近爆炸點時,任何突發的事情都可能將它引爆。
  2. 人可以真實地活在關係中
    - 這種關係還建立在真實情感的基礎上,而不只是一些防衛性的、假惺惺的表面關係。在有真實情感的關係中,含有深刻而令人快慰的意義。
    - 人若發現自己既能表達羞愧、憤怒、厭煩的感覺,而又能保持著關係,這種發現當然令人更肯定關係的意義。
    - 似乎只有負面的情感才是既不容易表達,也令人難以活在其中的。但這不見得正確。凡是存在的各種感覺,人都可以活在其中。感覺並不需要鍍金。
  3. 雙向溝通的改進
    - 平常我們對別人展現的是一張冠冕堂皇的外表,我們躲在後面,而我們的言行舉止也常不與真正的感覺互相調和。正因如此,我們也就不敢自由自在地傾聽別人的感受。我們總是在自己面前豎起盾牌,以免別人射穿我們的外表。
  4. 讓別人自立的意願
    - 更能容許每個家人都有他們各自的感覺,也各自成為獨立的人。我們常會傾向於以重重的壓力逼使我們的妻子、先生、或孩子一定要和我們有一模一樣的感覺。

Chapter 17 : 溝通失敗的處理 - 個人之間,團體之間
  - 在人和人之間,主要的溝通障礙乃是我們都有一種自然的傾向 - 對別人說的話(或對別的團體)施以裁判、評斷、或表示贊成反對之意。
    - Ex : 在一場演講後,也許就會聽到別人說 : 「我不喜歡這個人講的東西。」此時,妳/你會怎麼回答呢?可以預料,要不贊成,不然就反對。
  - 在所有的語言交換活動中,評斷別人固然是很普遍的傾向,但值得注意的是 : 在那種情形下,人的感覺和情緒必然也會大大地涉入其中。於是,我們的情緒愈高漲,則溝通之中相互認可的因子也愈不可能存在。在此,我們只會發現兩套觀念、兩種感覺、兩個判斷,而失去了相互包容的心理空間。
  - 這樣的語言交換,稱不上什麼溝通。對於別人所說的話中任何的情緒意涵,如果只馮自己的觀點就對它作成評斷的話,這種反應傾向乃是人際溝通的主要障礙。
  - 真正的溝通之所以能產生,是當我們能以瞭解來聆聽之時。能從那個人的觀點去看她/他所表達的意思和態度;體會對方究竟有什麼感覺,捉摸出對方談話背後的參照架構。
  - 這種具有同理心的體察 - 和她/他一起看,而不是看她/他長得什麼模樣。
    - 每個人必須先把前一位發言人所說過的想法和感覺正確地覆述一遍,直到該發言人認為滿意,然後才可以表示自己的意見。
  - 幾點困難 :
    1. 人必須先具有勇氣。以這種方式去真實地瞭解一個人,願意進入對方的私己世界,去看看生命如何在其中展現,而不去作一番評斷,那麼,冒的險會是 : 自己也會被改變。面臨改變的可能性,已經是個冒險了。
    2. 當人的情緒高漲時,想捉摸別人或別個團體的參照架構,就變得格外困難。

Chapter 18 : 人際關係的一般法則
  - 合一的概念 : 體驗與意識之間準確的契合狀態。
    - 合一與否的程度,在當時無法由那個人自己來衡量。我們真正體驗到的絕不只是「事實」。對體驗如果有準確的意識,必會表達為某種情感、知覺、或從內在的參照架構中比照而得的意義。因此,在合一的時刻裡,人必然會把知覺、情感直接表達為知覺和情感,而不會說成是別人或外在世界的事實。

Chapter 19 : 邁向創造性之理論初探
  - 社會需求
    - 我們的教育製造出人云亦云的附從者和一模一樣的刻板造型人物。
    - 我們的休閒生活中,絕大多數都是被動的娛樂消遣或團體活動。
    - 在科學界中,能有創意來擬定假設與理論的人卻是極為稀罕。
    - 在工業界裡,創意的行為只保留給少數人。
  - 創造過程 : 是在行動中發生的一種新的關係性成果,一方面源自創造者的獨特性,另一方面則源自於她/他生活中的材料、事件、人物與環境。
  - 創造行為的動機 : 人類實現自我、使潛能成形的傾向。
    - 歷史告訴我們,愈是具有原創性的成品,其含意愈深遠,而且愈可能被同時代的人認定為邪惡。真正重要的創造,無論是一種觀念、一件藝術品、或是一項科學發現,剛開始時都有可能被視為是錯誤、低劣或是愚蠢。過一段時日之後,人們才會開始認為那是不證自明的。一直要到再過一段時日之後,人們才會承認那是具有創造性的貢獻。同時代的人似乎都無法在藝術品完成之時作出令人滿意的評價;愈是新奇的創造愈會遭到這種待遇。
    - 人類的本性具有朝向建設性之社會生活的傾向。
  - 建設性創造力之內在條件
    1. 對體驗的開放 : 外延性。
      - 這一點與心理防衛性恰好相反。心理防衛性會使一個人為了保護自我的組織而使某些體驗壓抑或扭曲,以致無法覺察。
    2. 內在的評斷樞紐 : 最基本的條件大概就是一個內在的評價和判斷樞紐。
      - 對創作者來說,成品的價值,不是建立在別人的評價上,而在於自己。是否創造出令自己滿意的作品?是否表達了我的一部分?這是唯一重要的問題。
    3. 處理材料與觀念以自娛的能力
  - 創造行為與其伴隨物
    - 創造性的行為是有機體的自然行為,當這有機體對其內在與外在所有的體驗開放,具又能自由順暢地去嘗試各種關係的所有方式,則創造性的行為會自然產生。
    - 伴隨的感覺
      i. 豁然開朗的感覺
      ii. 分離的焦慮 - 「我好孤單。沒有人曾經做過和我一樣的東西。我在一個無人的領域裡探險。我大概很蠢,我也許是錯誤、迷途、甚至不正常。」
      iii. 溝通的欲望
  - 促進建設性創造行為的條件
    X. 心理上的安全
      1. 接納這個人
      2. 提供一個不含外在批判的氛圍 : 評斷永遠是一種威脅,永遠會造出防衛性的需要,永遠會使某一部分的體驗無法被覺察。
      3. 設身處境的瞭解
    Y. 心理上的自由
      - 在現實中攻擊這些對象會造成罪惡感,因此會限制住所能體驗的心理自由。這種寬容態度並不是軟弱、縱容或鼓勵。所容許的是自由,同時也意味著一個人必須要負責任。一個人可以自由地對新的探險感到畏懼,也可以自由地渴望它,可以自由地承擔自己的錯誤導致的後果,也可以自由地享受完成的後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ixnetinpen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