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最近的讀書心得,而同理心是什麼,我正在學習。
斷章取義是每個人不樂見的事,一旦知道有人斷章取義,是會引來批判的。然而,人其實是斷章取義的動物,我們沒有全知視角,所有發生在世界上的事情,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真的看見全貌,好比說 : 第一印象就是一種斷章取義;一個人擁有一項我不喜歡的特質,所以我就會放棄去探究這個人身上可能存在九十九項我所喜歡的特質;相反地,一個人擁有一項我非常喜歡的特質,所以我就會去忽略這個人身上存在九十九項我所不喜歡的特質。所有我們對於事件的評論、甚至預測,都是斷章取義的,而且錯誤率非常的高,如果這是一架飛機的失事率,我相信是沒人敢乘坐的。像是,單憑幾項特質就可以預測這個人未來會是個好伴侶,如果這是真的,那不會有那麼多的婚姻有問題,不會有人相信對方是不好的伴侶,還跟對方結婚的吧?
斷章取義,源自於立場,人總是在選擇性的相信跟不相信事實,真相擺在那,一百人個看過就會有一百種想法跟心情。人會想要去評價,而因為立場、背景的不同,真相就會有不同的解釋了,所以常說背後的真相,那背後的真相還會不會有背後的背後的真相呢?理論上應該是個無窮迴圈才是。這原因出自於,人習慣的理解模式是評價式的了解,而不是同理心式的。人會以為這樣想 : 「對對對,我也這樣過,所以我懂妳/你的心情」。這句話本身不是同理心,而是評價,而是認同,是因為我這樣過,所以我認同妳/你的心情;換句話說,我這樣過,我也可以不想懂妳/你的心情,或者是我覺得當時候的我是不成熟的……等等,言下之意是我比妳/你經歷多一點;也可以說,我沒有這樣過,所以我不懂妳/你的心情。
評價式的了解造成了一個斷章取義的世界,人絕對不可能完全知道另一個人,因為我們都害怕被評價,我們也都知道那些貌似同理心的說法,是一種評價。所以,每個人都會選擇性的坦白。我們想接近的人,我們會坦白出對方喜歡的特性;反之,不想接近的人,我們就會坦白出對方討厭的特性。人有面具,很正常,就算是在伴侶面前,都還是有面具,只是沒有多少人敢於承認這件事而已,因為我們不會想要被伴侶評價成"不好",我們必須是伴侶眼中的"最好",否則對方就會離去。
總有一天,我要走到那個有同理心的境界去,我可以想像那樣的心情會有多平和,而給人的感覺會有多溫暖。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