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ll hooks : 
      hooks對愛的定義是:“對於個人和他人靈性的成長意願”。這樣的定義可以把愛和關注(cathecting)區別開來,也意味著這樣的愛不是沒有疼痛的,而是一段追求自我和解與讓社會更公平的過程。“沒有公平,就沒有愛”。在仰慕名利和中心、唾棄弱者和邊緣的資本主義、父權、種族主義的社會中長大的我們本就注定在不斷的自我懷疑和否定中殘缺,而所謂靈性的成長正是一種慢長而反覆的治愈之旅。
      在這樣一個追求名利最大化的仰慕中心的社會中,沒有人可以自由而自洽地活著。因此,女權最好的位置是邊緣,酷兒最好的位置也是邊緣:“酷兒並不是與誰同枕的單一。酷兒關乎一個與周圍格格不入的自我,如何打造和尋找一個空間生存和綻放。” 而愛,是這個空間的養料。


.   Fritjof Capra : "The power of patriarchy has been extremely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because it is all pervasive.It has influenced our most basic ideas about human nature and about our relation to the universe.... It is the one system which, until recently, had never in recorded history been openly challenged, and whose doctrines were so universally accepted that they seemed to be laws of nature."

.    I invite you to be open to a whole new way of defining forgiveness and working with it in your everyday life. By suspending familiar ideas, you will create an openness that will allow you to engage most powerfully and fully with the magnificent possbilities of forgiveness.

.   人類最大的悲劇是「活著卻不知道自己是誰」。

.   一個看上去不正常的孩子,其實是一個維持家庭平衡的重要人物。家庭生病了,而這孩子是一個病徵。

- 空虛和心靈貧乏的人,需要藉著別人才能使自己變得完整。她/他們會說 : 「因為我需要妳/你,所以我愛妳/你。」然而,一個曾經面對孤獨而獨立自主的人,卻知道自己有能力過得充實,她/他們尋覓伴侶是為了追求真愛,而不是要找一個幫助自己變得充實和完整的人。她/他們會說的是 : 「因為我愛妳/你,所以我需要妳/你。」她/他們的愛是給予,而非需求。

- 在我們徹底了解個人生長的歷史之後,才不會盲目重複它;在我們了解真正發生在自己身上以及真實面對受傷經驗之後,我們才會有所改變。... 在我們釋出憤怒及悲傷之後,才能不再自貶,才能了解自己許多行為要表達的只是一些我們曾經領受的痛苦,並非自己有什麼不對。深切地了解過去,能幫助我們開始一個嶄新的自我過程。

- 控制是自覺羞慚的人使用的一種自我防衛方式,因為羞慚之心讓人覺得自己沒有價值,只能躲在防衛的角落裡而無法忍受暴露的痛苦。因此,羞慚的人試圖去控制周圍跟他有關係的人....為什麼來自不健全家庭的人那麼容易對事情上癮 - 上癮可以擺脫家庭的控制,上癮的行為讓人有解脫感。

放棄妳/你所熟知的,妳/你將知道更多;
不怕失去所擁有的生命,將會獲得更偉大的生命。
離開親愛的朋友,去領會更大的愛,
去尋找一個地方,比家更溫暖、比地球更寬大。
---- 湯瑪斯.吳爾夫 (Thomas Wolhe)


我是我,是因為我生來如此,
而妳/你是妳/你,是因為妳/你生來如此。
如果我因為妳/你,才成為我,
妳/你因為我,才成為妳/你,
那麼,
我不是我,妳/你也不是妳/你。

.    我們常常說配偶是自己的「另一半」,這種說法正暴露出錯誤的婚姻觀念。
.    兩個半人的結合是「陷入情網」,而非健全的關係。在情網中沒有人能夠自由脫離;兩個人都上當了,誤以為對方能使自己完整。其實隨著時光流逝,在婚姻生活中往往孤獨日增,懼怕不減,雙方越陷越深。
.    在健康的關係裡,雙方各自致力於自身的完整,並且願意一起成長,放棄控制、批判、埋怨以及吹毛求疵。

.   悲哀的是,不健康的人經常會被那些跟她/他們一樣,或者比她/他們更不健康的人所吸引。

.   年輕的時候,我想要改變世界;等長大了一點,我發現這個目標太過遠大,所以決定改變國家;等再大一點,我發現這個目標還是太遠大了,所以我決定改變身處的小鎮;等我意識到自己連這個目標都無法達成的時候,我試著改變家人。現在我年事已高,了解到當初應該從改變自己著手;如果我從自身開始改變,也許就有可能改變家人、小鎮,甚至國家,而且說不定 - 我甚至還能改變世界。 ---- 哈西德派猶太教拉比臨終遺言

.   Patricia Evans, <<言語暴力>>一書的作者所給的建議 :
  - 如果有人告訴你一件讓你覺得很不安的事,你要直接表現出你的驚慌 : 「喔!不,好恐怖。」讓那個人確認他所經歷到的是不正常的事。
  - 如果有人談到他覺得感情上失衡或感覺自己不太安全,請他隨時過來找你 : 「萬一你需要有個地方避一下,你可以住我這邊。」
  - 如果他們聽起來好像被洗腦了,所以才會認為問題都是他們的錯,你要小心不要帶著保護者的語氣,並溫和地把他們的情形和正常情形做一比較 : 「咦,大多數人在意見不同時不是會討論一番嗎?至少在我家就是這樣。」
  - 如果幫助走出語言傷害關係的人療傷 :
    - 你可以對他們說 : 「我聽說,要走出這種關係是很困難的。要承認發生了什麼事一定很痛苦。」或者你也可以說 : 「我沒有告訴過你,我也曾經陷在傷害的關係之中。如果你想聽聽我的經驗,哪天我們可以來談一談。」
    - 千萬不要說 : 「忘了吧!繼續過你的日子。」這等於是否定了他們的感覺,就如同許多被語言傷害的人在聽到加害者說自己「太過敏感」或「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時所經歷到的一模一樣。所以,你要反過來試著重建他們的自信心,方法就是拿一件對你而言很重要的事來請教他們 : 「我很重視你的想法,請告訴我你對......的看法。」
    - 你也不要問他們 : 「你們那時候幹嘛不分手?」有許多因素讓他們繼續維持這段關係,包括困惑、希望和恐懼。但最重要的,是因為對方一點一滴的,在他們沒有察覺的情形下,顛覆他們對於自己是誰以及什麼是真實的辨別能力。他們需要你告訴他們一些可以相信的正面的事。當他們訴說自己受傷的經驗時,悄悄地讓他們知道,你對他們是怎麼樣的一個人有不同的體驗 : 「你的前男友一定說了很多事讓你對自己感到很懷疑。可是在我看來,你是一個有決心、有能力、有創意而且體貼的人......」

.   我們對事情的看法,很少不受主觀經驗影響。

.   真理之光必須緩緩施放,否則人們會因其過於強烈而瞎了雙眼。 ---- 愛蜜莉.迪更生 (Emily Dickinson)

.   佛洛依德 : 「壓抑會導致重複性的行為」

.   對自己的心靈療癒,其實是很溫柔、積極、十分勇敢的行為。透過自我成長,可以去撫慰所有我們所愛的人面臨的所有困境、悲傷與痛苦。這是這一段痛苦而漫長的治癒之旅,最重要的意義,為了真愛。

.   聽從自己的直覺,沒有人比妳/你更能給予自己更佳的建議。

.   高夫曼 : 「人在焦慮中會改變自己的注意力和認知以作為因應之道。焦慮和注意力之間有一種交易性的關係存在。」

.   人類所有的心理防衛機轉都是帶著催眠意思的一種生存之道。我們犧牲了讓自己感受真實痛苦的認知,換來了在麻木中遠離自我的安全感。

.   良好溝通的焦點在於高度的自我覺察和對別人的敏感度;好的溝通者通常清楚自己內在的過程,也留意別人的感受。自我覺察包括認識自己的知覺、留意自己內在對事物的解釋習慣、自己的投射、感覺和欲望;對別人的敏感及理解則包括感官上觀察的技術,以及把對方的話加以翻譯的能力。

.   所有的人都生而具有高度的自我價值感,相信自己是獨特、珍貴的,而且無意犯錯,前述種種能量和需求也都與生俱來。然而在我們幼小而依賴的歲月裡,那些撫育我們的人,決定了我們早期的命運。我們必須從撫育者眼中看到自己的珍貴和獨特後,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   "You can do anything you want to do. It's your thinking that you can't do it that's stopping you."

.   如果只有光而沒有影,那麼所有的事物都不再那麼美麗。

.   

    生活在批評中的孩子 - 學會指責;
    生活在敵意中的孩子 - 學會爭戰;
    生活在羞辱中的孩子 - 學會自貶。

    ---- 桃樂蒂.羅.諾特 (Dorothy Law Nolte)

.   約翰.豪威爾 (John Howells) : 「家庭不只是造成問題人物的背景,家庭本身即為病患,家庭成員的不正常乃是家庭病態的一個表徵。」
.   李門.偉恩 (Lyman Wynne) : 「把精神分裂視為個人獨立事件是過度簡化問題。所有的家庭成員,包括父母與子女,皆陷在一個互相打擊和援助的悲劇過程中,難以超過。」
- 貝特森 (Gregory Bateson) : 夫妻兩個各自帶著跟父母未解決的衝突結婚,當婚姻中的親密關係越發緊密時,過去的衝突也越嚴重地困擾自己。於是這對夫婦便試圖藉著情緒上的離婚 - 一種明顯的情緒疏離 - 來解決衝突。通常婚姻中的雙方都不願意彼此意見分歧,因而建立一種虛假的親密,她/他們的婚姻外表看來十分美好,然而在表面之下卻暗藏許多掙扎、痛苦和孤獨。

.   錯的是世界  人只是被迫對這個世界做出反應

.   對家庭越存有幻想的青少年,越會投靠同儕團體。對她/他來說,同儕是另一個新的父母。

.   Goethe : "If you treat a person as she/he appears to be, you make her/him worse that she/he is. But if you treat a person as if she/he already were what she/he potentially could be, you make her/him what she/he should be."

.   The only person you need to forgive is yourself.

.   我必須全部重新來過,我不懂我自己跟世界上所有的人事物,我不懂所有的情緒、行為真正的定義是什麼,像是憤怒、沮喪、憂鬱、寬恕、愛...等等。我會學習忘記所有我已經學到的人事物的刻板印象跟相對應的制約行為。

.   馬斯洛五階段 : 避難、安全、歸屬感、自尊和自我實現;大多數人誤把追求歸屬感的行為,當成是自尊與自我實現的行為,終其一生都在追求認同,而擁有低落的自尊跟永遠沒有實現的自己。

.   對於低自尊的人來說,任何立意良善的行為,都會變成是故意針對自己的攻擊。

.   保羅.克魯曼 : 「怎麼沒人看出來這整個做法其實就是大型老鼠會呢?...因為沒人喜歡當掃興的人嘛。」

.   市場基本教義不就是過度的正向思考嗎?...因為「市場」會解決一切問題。...市場的地位跟神一樣...

.   看電視是一種要別人為我們的快樂負責的行為

.   利用就是侵犯

.   當人沒有如實地去看待一個人時,那就是在貶低對方。因此,自我貶抑就是自己無法看見、表達真實的自己。

.   去愛,才是最叛逆的事情;而溫柔,才是最有力的手段。一如道家的智慧,上善若水。

.   假使有個文化格外崇尚浪漫愛的熾烈激情,鼓勵異性戀婚姻,認定這才是成年生活該有的樣子,人在長期耳濡目染下,不只行為受到潛移默化,就連追求幸福的抱負、希望、夢想,也會受影響。

.   愛情才是男女對立的主因,迫使女人屈居男人之下,並接受(且「愛」上)自己的從屬地位。

.   我服務你,不是因為我這麼做可以得到什麼,而是因為你需要這項服務。這是反市場的,因為市場驅動人們做出貢獻,是立基在非人際的現金回報基礎上,而不是立基在人類相互許諾的責任,以及被他人服務時想要回去他們的願望之上。在市場社會中,生產活動的立即動機通常混合了貪婪與恐懼……透過貪婪,其他人被視為可能致富的來源,透過恐懼,他們則放視為威脅。無論由於資本主義幾百年的發展,我們已經多麼習慣及適應這種觀點,這樣看待他人的方式還是很可怕。

.   當代家庭結構不僅產生了人格中的高度可塑性,以及內化標準的欠缺,也造成了人們對於操弄的追求。這些個性特質都讓人們易受現代資本主義的操作 - 對於媒體,以及消費主義,到企圖合理化不平等的政治,乃至於工作表現。... 排他的母子關係,以及依賴的延伸,都造成了人們有一種一般的需要,必須去取悅別人,去「成功」以及達成表面上的獨立。這種對於成功的需要,恰好可以讓一個人可靠與值得信賴。由於這種需要完全無關乎特定的目標與真實的內在標準,而只是在於維持一種內在的依賴關係,也促進了人們去接受別人所設立的目標,而創造一種假獨立的個體。

.   靈魂的進步不在於想得多,而在於愛得多

.   嘲諷式的自主性就是問題的解答。不參與、不負責、不相信。

.   拉扎拉托 (Maurizio Lazzarato), <<淪為負債的人>> : 「債務是一種社會勒索的新形式,不管工作條件有多不穩定、報酬多不合理、對身體有害、或非常羞辱人,這條鎖鏈逼人必須接受任何就業條件。」

.   如果男人之間還有競爭,就還有不平等,那麼男女平等就永遠不會實現。

.機會平等的概念徹頭徹尾是根本上的謬誤;它不但沒有體現,反而還否定了基本社會平等的實現。只要這種機會平等的理想被用來取代真正的人類平等,那麼真正的人類平等就會因為這個概念而誤導我們的努力,無法往前推進。

.費曼 : 「別欺騙自己,而你是最容易欺騙的人。」

.成為謙卑的探究者與懷疑論者.領導者
    - 若一個人的生命態度與社會運動的方向完全一致或幾乎一致,若他肩上承載著眾人的渴望,若他能做為沉默卑微的人民或社群的喉舌並貢獻心力,那他就是被人類揀選的領導者。
    - 每個時代的問題都需要找到答案,而答案就在某個人身上。唯有比其他人擁有更清晰的視野與堅強的意志,這個人才能帶領大家為自身的拯救而奮鬥。
      - 因此他對世俗的生活方式感到格格不入,只想極力掙脫這種束縛。
    - 條件 : 兼具勇氣與能力的人,能夠讓其他人的夢想得以實現。
      1. 高度發展的社會情懷
      2. 樂觀的態度與充分的自信。
      3. 行動果決
      4. 有親和力易與群眾打成一片,還必須機智過人

.   費爾史東, 性的辯證 : 「男人的社會權力與能量,皆源自女人給他們的愛,這份愛,女人迄今仍不斷地給,所以說,愛情宛如水泥一般,強力鞏固男性支配體系。浪漫愛情造就了階級及性別隔離。

.   阿特金森(Ti-Grace Atkinson) : 「浪漫愛情是專門用來『迫害女人的心理樞紐』。」

.   山姆金 : 「等揭去了有關過去的那層神話的面紗,並且認清了所有人類行為裡愛恨交織又具悲劇性的性格以後,才會發現一種新的自由,可以改變過去事物的意義......寬恕本身讓我既能接納過去,也能由那些令人軟弱無力的傷害中得到自由......綜合判斷、寬恕和感謝之功,便能施行那奇妙的點金術,使悲慘的過去一轉而為幸福美好,使我得到改變,由被動的受害者,轉變成為能對過去不斷加以改造的參與者。」

.   Fromm :「如果你愛自己,你就會像愛自己一樣愛每一個人。當你愛他人少於愛自己,你就不能真正愛自己,但如果你以同樣的愛去愛所有人 - 包括你自己 - 則你就愛他們如同一個。因此,愛自己又能同等的愛一切他人的人,是偉大而正直的人。」

.   郎克茲 : "想像一下,如果妳/你當初在還小的時候就遇上了那個真實的孩子,妳/你會怎麼做?...該替那位困惑又難過的孩子去做什麼事?妳/你坐著和這孩子談話。妳/你傾聽她/他的心事。妳/你了解她/他在為什麼事煩惱,幫助她/他了解,安慰她/他,把她/他抱在懷裡;稍後,妳/你又跟她/他玩了一會兒,向她/他解釋一些事情,說個故事。那就是治療的最古老、最佳的意思 : 沒有什麼出奇之處,不過就是些善意和耐心而已。"

.   唐納.溫尼考特 (Donald Winnicott) : 「如果一個孩子的早期發展受到外來影響,且此影響壓抑了一個人本質的自我發展,也就是透過強迫的方式讓她/他去迎合外界的需求,這將會是很危險的。關於真實的自我,是人天生追求發展的潛質,為了保護自己本身固有的習慣,人會發展出虛假的自我;為了保護自己的本質,人可能會付出終身與自我疏離的代價。」

.   約翰.鮑比 (John Bowlby) : 「比起性心理衝突的內在心理克服,環境的作用對一個人的心理發展有更大的影響。」

.   珍古德 : 「不知為何,相較區愛因斯坦大腦的重量及皺折,我對於擁有同樣天賦的人卻在棉田及血汗工廠裡終老一生,這件蠻明確的事情更感興趣。」


****
Nathaniel Branden

- Nathaniel Branden, <<Six Pillars of Self-Esteem>> : living consciously, self-acceptance, self-responsibility, self-assertiveness, living purposefully, and personal integrity.
- 人們常犯的錯在於把安全感與自尊畫上等號。服從不是自我效能,別人的喜愛不代表自尊,歸屬感不等於自我信賴或自信。因為別人尊重我,並不保證我也會尊重自己。
  - 只有當所有事都不順利時,我們對自己的感覺才是真的自尊。如果我庸碌馬虎地生活,沒有挑戰或災難,我也許會忽略自己缺乏自尊的事實。一切順遂時,我們是無法評定自尊的。
- 我們聽過最大的一則謊言便是「自私很容易」,而自我犧牲則需要精神的力量。每天人們以成千種方式犧牲自己,這是人們的悲劇。而尊重自己,才是大勇的行為。

****
John Welwood

  -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批判的念頭?站在批評的角度,把自己凌駕別人之上,可以感覺比人優越,然而我們到底又為什麼要感覺優越?莫非是我們內心深處覺得下劣,想要補償?我批評別人,會感覺自己有理而且領先別人,擋掉別人對我評斷和排拒,同時也可以抵消別人加諸於我的力量。所以我們再度看到創傷在運作了 : 評斷、責怪別人,以免感受到沒被愛而引起的痛苦和恐懼。

- 在不完美的人我關係中尋覓完美之愛,讓我們氣餒,因為走錯了方向。

****
Harriet Lerner

- Harriet Lerner, <<The Dance of Deception>> : "The struggle toward truth-telling is at the center of our deepest longing for intimacy with others... Truth-telling cannot co-exist with inequality.... There is never a resting place in the struggle for personal and political integrity.... We can live today according to the values that we wish would govern the world in the hypothetical future we are working for. To honor diversity, complexity, inclusiveness, and connection in our lives now is to widen the path of truth-telling for everyone"

****
Scott Peck :

- 愛確實能改變一個人,但它是一種自我的擴充,而非犧牲。真愛會使自我更為充實。在某種意義上,愛也可以說是很自私,因為它追求的是自我的擴張。自私與否絕不是判別真愛的標準。唯一的標準是 : 真愛永遠追求心靈的成長,除此之外,都不是真愛。

- 懶惰跟花多少時間工作或盡責任,都沒有關係。懶惰呈現的一個主要方式就是恐懼。...我們大多數的恐懼都是為了怕改變現狀,怕一旦冒險向前,就會失去目前擁有的一切。
- 擁有足夠自覺、知道自己已經迷路的人,會勇敢地期許自己建立更好的自覺,擺脫無知。...這種更好的自覺不是靠靈光一閃就能完成,它是慢慢地,一點一點地出現,每一點滴都必須靠耐心努力的研究與觀察,也包括深刻的自省。她/他們會是謙卑的學生。心靈成長之路是終生不斷的學習。

- 佛陀在不再尋求時頓然開悟,因為他讓「悟」來到自己心中

****
Martin Miller :
- 在社會個體化的過程中,這幾年人們提高了人類發展與心理發展之必要性的價值,每個人都應該擁有發展個人潛能的權利,每個孩子都帶著自己的天賦來到這個世界上,而父母的任務應是促發此天賦,並支持孩子去發展其天賦。在這樣的前提之下,如果父母未按照這個方式去支持自己的孩子,甚至阻礙孩子,人們才有可能譴責父母的錯誤行徑。心理或生理的虐待、以暴力凌虐及折磨心靈或是透過教育來限制自由等,都會被拿來討論與制止。

- 我母親論點中的想法錯誤在於,她深信一旦當事人看清了自己的創傷故事,便能自她/他的心理痛苦中解脫,可惜的是她並未考慮到當事人在與父母的爭執當中可能會捲入狂暴的情緒。...如果父母真的曾對自己的孩子做出犯罪、虐待或暴力等行為,那麼確實追究她/他們的責任可能就是必要的,但是通常與父母討論她/他們教育上的錯誤行為,都沒什麼成效,而且對當事來說,也不會帶來什麼改變,比較有效果的是在內心與父母對話。

- 許多患者都在這個過程之後才能夠考慮對她/他們的父母報以同理心,她/他們開始了解父母的行為,但並不意味必須贊同,就這點而言,當事人擔起了自己身為成年人的責任,她/他成為自己感受、需求以及所有煩惱的傾訴對象,她/他終於了解自己必須好好愛自己、處理自己的需求。唯有她/他能夠站在自己身邊時,她/他才有可能成熟地面對人際關係。

****
Germaine Greer :

- Germaine Greer, <<Daddy, We Hardly Knew You>> : women have a stake in pretending that patriarchal men really care about female well-being.
  - "Women are always ready to believe that men love them, despite all appearances to the contrary."

****
齊克果 :
  -「眼睛本身跟深淵一樣重要,畢竟如果不往下看的話就沒事」,因此人們總喜歡假裝自由並不存在。
  - 「身為女人真是不幸!然而女人自己一點也不會意識到這是個不幸。」

****
尼采 :
  - 你要把自己打造得勝過自己超越自己。但首先要打造自己,身心並重。不僅要創造自己,且要創造更崇高的東西。
  - 我就是那樣的人,徹頭徹尾 : 收容,美充,培植,一個培植者、塑造者、嚴厲的調教者,反躬自省,不為別的,只為成為自己。
  - 對人生有一個「為何」的人,再多的「如何」皆不足為懼。
  - 我們對欲望之愛,往往勝過所欲。
  - 有些人解不開自己的鎖鏈,但仍然能夠救贖朋友。
  - <<黎明>> : 「宇宙道德秩序是種幻覺 - 根本沒有『永恆的正義』這回事,以為所有的過錯都該做出補償或付出代價,如果以為這種正義是存在的,就是一種嚴重的錯覺,因為這只在很有限的範圍內有用;另外,覺得某一個行為是有罪的,它就是有罪的,這種想法也是一種錯覺。關鍵不在行為本身,而是對於並不存在的事物的看法,這一直是人類的問題來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pixnetinpen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