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解病患
- 了解的方法
- 全盤了解 :
- 童年最早的回憶
- 家中出生序
- 兒童期疾患
- 白日夢與夜夢
- 引發疾病的外在因素本質
- 神入、直覺與臆測
- 與現實牴觸的精神官能症,部分是潛意識的歷程,主要的解釋是患者堅持完成其目標。
- 三種策略做為觀察方向,包括患者的症狀、經驗、生活態度與發展。
- 首先假設患者的生命藍圖來自於惡劣條件,如器官缺陷、家庭壓力、溺愛、競爭或神經質的家族遺傳。
- 運用公式(參考以距離做為自我保護)觀察患者所設定的理想的優越目標 : 人格理想是精神官能歪的決整性恩素。
- 第三種策格是為所有可見的表達性行動尋求最大公約數。
- 藝術家才是引領人類邁向絕對真實的領導者,他們的預言天賦,只憑臆測就能洞悉表達行動背後的意義。
- 行為的表達與症狀
- 每個人都會根據自己的行動法則來呈現自己,暫時不去注意病患說的話,只專注解讀他在當下情境所呈現的姿勢與行動背後蘊藏的意圖。
- *謹記 : 病患並不了解自己的表達形式,因此無法隱藏真實的自我。
- 從行為與呈現方式而非他對於自身的敘述與看法來了解其人格,是從其行為在脈絡中
的意義來了解。病患並非刻意想對我們說謊,然而我們必須學會看清意識思維與潛意識動機之間的巨大鴻溝,客觀超然又有同情心的局外人是在此鴻溝間搭橋的最佳人圖。
- 每個症狀背後發現比表面跡象更深刻的意涵。
- 確認理解
- 測試
- 診視病患,觀察聆聽,不問問題。
- 只關切病患的人格,探索他質、人生目的、對家庭與社會需求所抱持的態度。
- 找出一種假設。
- 詢問病患 : 完全痊癒後想做什麼?盡量找出病患所逃避的是什麼活動。
- 從本質歸納其生命主導線
- 選擇從任何地方開始 : 所有表達都會把我們帶往相同的方向
- 患者表達的每個字眼、念頭、感覺或姿勢,都有助於我們更深入理解。
- 向病患本人解釋
- 病患的謬誤
- 他們的統覺基模會評估所有的印象,還刻意地將其二分對立。逐步發現病患無法達成的優越目標,決定了病患缺乏自由及對人類的敵意。
- 只要病患不明白自己的謬誤、認定自己的虛杜的世界是對的、覺得真實客觀的世界與他的虛誇無法相容,他就會一直維持現狀。
- 有益的洞察力
- 讓病患看到自己的生命藍圖,是最重要的治療元素。
- 與醫師的關係愈少挫敗感,就愈有可能放棄自己原本的生命藍圖,以更新、更好的隱含目標代替。
- 解釋
- 盡可能使用最簡單、直接的方式。真正的解釋必須清楚到能讓病患同時明白與感受自己的經驗。
- 凡是對個體心理學有所了解的人,都不會嘗試用說教的方式來治療病患,彷彿我們只要擺出道德姿態就能行善似的。病患需要被帶領到這樣的情感境界 : 他想要聽醫師說,以及想要了解。唯有進入此境界,病患才可能真正受影響,去實踐自己了解的道理。
- 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讓病患感到不愉快,但這可能發生在醫師尚未清楚了解病患情況,便長篇大論地發表病患並不同意的解釋。
- 真正的治癒
- 病患本質上的真正改變,唯有靠自己的行動方能達成。「你可以把馬牽到河邊,但不能強迫牠喝水。」
- 治療與痊癒歸功於患者。
- 治療關係
- 貶抑傾向與抗拒
- 由於醫師阻礙了病患用神經質的性格的方式追求目標,因此會被病患視為一種障礙。
- 所謂「抗拒」,只是缺乏勇氣回歸到生活有用的那一面,導致病患對治療擺出防衛姿態。溫和引導他採取最簡單的途徑邁向人生。
- 卸除病患心防
- 心理治療最重要的策略之一,就是要將治療責任與成功與否歸因於病患,情況由病患主導,醫師則是友善的共事者。
- 為了成功治療,醫師要非常機智,放下權威,隨時表現出平等與友善的態度,維持關心但提高警覺,頭腦務必保持冷靜,平心靜氣。
- 喚醒社會情懷
- 我們必須透過病患的眼睛觀看,透過他的耳朵傾聽。
- 醫師心心理學家的任務是讓病患跟他人有所接觸,讓他能將被喚醒的社會情懷傳遞給他人。
- 三個原則
- 贏得病患信任
- 絕不擔心治療成敗,否則就輸了。
- 心理醫師需先讓自己全然放空,放棄一切優勢,並且絕不能對病患提出任何要求。
- 鼓勵
- 在個體心理學治療中,將焦點放在錯誤的生命風格、各種治癒的可能性與人的平等性及低落的社會情懷上。
- 每個人都能完成每樣事情。
- Dec 21 Mon 2020 07:58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 (13) - 了解與治療病患
close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