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主觀因素
  - 只有在避免批判,欣賞每個人都是主宰其生命道路的藝術家,視其行為及藝術作品,我們才能理解患者的症狀選擇。通常可以從他們身上發現追求完美的特質。談到症狀的選擇,一定與目的性的概念有關,且需從目的論的觀點去理解。
  - 決定性因素總是在優越感的虛構目標。對於未來與成功的不安全感,驅使這些孩童努力捍衛自己虛構的生命藍圖,並迴避生活問題。他們的指導形象愈牢固與僵化,就愈墨守生命的主導線。他們愈小心翼翼這麼做,思考就環愈遠離現實而延伸到未來。他們的思考特質集中在注意外圍的訊息,因而與現實有所衝突。
  - 如果賤前的目標是要避免有所成就,我從小便訓練自己透過膽怯,讓別人為我做事、陪伴我、保護我,剝奪那個人的自由且聽命於我。我如何創造焦慮,以容許自己排除必要的成就,並強迫其他人為我舒緩焦慮?
  - 呈現精神官能症患者或精神病患適應世界的獨特方式的公式 :
    評估(個體+經驗+環境) + X = 優越的人格理想。
      - X在此代表驗、性格特質、情緒及症狀的安排與偏頗的理解。
    - 生活樣式是由自我決定的目標所設想與維繫,毫無預先決整或先天命定的意圖。
- 支持性因素
  - 器官缺陷 : 最容易被壓力困擾的便是先天較弱的器官。
  - 學習與記憶 : 神經質的生命主導線的形式與內容來自孩童感覺被忽視的印象。這些印象勢必源於自卑感,進而衍生出攻擊態度,以克服巨大的不安全感。
    - 孩提時的記憶印象或幻想並不具病理效果,也就是所謂的心理創傷。這些記憶印象在形成神經質行為及詮釋時有所助益,才顯示出重要性。
  - 過度敏感 : 神經質的一大心靈特質,易怒和偏執狂。
    - 只要患者覺得自己被忽視、受傷、被矮化或汙衊,就會出現過度敏感的表達。
    - 對他而言,從來只有悲傷、悲慘與「厄運」。他們的生活缺乏喜樂;不斷期待意外、延遲、失敗、輕蔑的發生,這從病患的面部表情即可看出;他們對於數字與不祥的日子有種迷信的恐懼;且有心靈感應的傾向,可以預感到某種不幸;他們不相信自己的力量,對每件事起疑;也不相信其他人,因此讓每個團體都產生干擾與分裂。
    - 他學著去留意可逃避的人際關係;誇大自己的戒慎恐懼;在行動或苦難開始時便預測所能的結果;想要聽更多、看更多;變得心胸狹隘、貪得無饜、小氣;企圖在時間與空間上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因此失去了可確保心理健康的與功能的公平與鎮靜。
- (精神官能症)有其成因是毫無疑問的;患者對他的症狀並沒有責任,彷彿他是讓自己被吸進症狀裡。然而,這是對人類心智很自然的誘惑。
- 對精神官能症患者來說,所有經驗不過是在神經質生命主導線之下為自己的錯誤觀點獲取動機的材料或手段。造成精神官能症的原因並非個人曾經歷了些什麼,而是因其缺乏合作能力的生命風格無法消化這些經驗。
- 「精神官能症患者並不是受往事之苦,而是他創造了讓自己痛苦的往事。」- 阿德勒。
- 當具有被溺愛的生命風格的孩子建立自己對世界的圖像時,彷彿生活在夢中,他以這種態度去看待、感受、詮釋與回應之後的每一個經驗。並不是經驗如此,也不是客觀重要性對其造成影響,而是他賦予這些經驗的觀點、評估與意義造成影響;他總會根據自己早已存在的態度與生命風格去詮釋這些經驗。
- 怯懦的人才會忽視他們與團體之間的連結,或者企圖離開群體。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情願臣服於理想社群的鐵律。為了一己之私,利用社群的貢獻,而自己完全不付出。唯有充分體現自己以及在自身行動法則中對社群賦予的目標,才能在社群意義上解決自身的矛盾。
- 精神官能症患者如同一般人,都會有衝突,但他試圖解決的方式使其與他人產生明顯區隔。個體心體學並非企圖描繪與自身有所衝突的人,而是在描繪相同的自我在行動過程中經歷自身生命風格與社會需求不一致的人。
- 個體心理學不要求壓抑合理或不合理的願望,但確實提出不合理的願望必須被視為違反社會情感,但只要增加社會情懷,這些願望就可以不再被壓抑,而自行消失。
- 只有在反覆發生且發展成慢性疾病時,才會成為精神官能症的徵兆,或是成為精神官能症。在這種情況下,碰到問題的人會猜疑地避開所有親密的人際接觸,且總是避免與其他人親近的接觸,清楚顯示出害羞與尷尬,還會出現某些身體症狀,像是心悸、冒汗、腸胃問題與急著小解。
- 精神官能症患者藉由退縮來保護自己,碰到可能產生挫敗的問題時,會產生身心上的衝擊現象,並藉此來保護自己的退縮。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閱讀筆記 心理學 阿德勒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pixnetinpen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