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了解一切都只是空性的一部分,我就不會執著於任何實有。
. <<心經>> : 「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厄苦。」
  . 五蘊 : 色 (組成身體的物質)、受(感覺)、想(概念)、行(意志的作用)、識(認識、分別)
  . 了解這真理不外乎就是活著 -- 活在當下,活在此時此地。
  . 我們通常都把坐禪和開悟視為兩件事 : 把坐禪當成一副眼鏡,以為戴上這副眼鏡,就可以看見開悟。這是錯誤的理解
  . 眼鏡本身就是開悟,把眼鏡戴上也是開悟
. 無心的修行才是真正的修行
  . 整體存在是不能切割為一小塊、一小塊的,它總是在當下,也總是在作用,明白這個道理就是開悟了。
  . 沒有特定的修行是真正的修行
  . <<心經>> : 「無眼、無耳、無鼻、無舌、無身、無心... 」「無心」就是禪心,一切無不包含其中。
. 思惟或觀察事物時,我應該心無罣礙。應該如實地以萬物的本然面貌接受它們。我的心應該夠柔軟、夠敞開,以便能夠理解事物的實相。
  . 散亂的思惟並非真正的思惟,思惟應該保持專注,這就是「念」。不管有沒有一個對象,我的心都應該穩定而不散亂,這就是坐禪。
  . 我的思考不應該是偏向一邊的,就只是去看,就只是準備好用整個心去看。
  . 正念就是智慧。心的念茲在茲就是智慧。我不該執著於特定的智慧。智慧不是某種學習得來的東西。智慧是從我的「念」生發出來的。
. 準備好觀物,準備好思惟

相信「無中生有」
. 去相信「無」是絕對必要的。
  . 不管我信仰的是什麼樣的神祇教或教,如果我執著於它們,我的信仰就會是以自利為出發點。
. 如果我總是準備好把一切看成是從「無」顯現,我將可獲得完全的從容自若。
. 別被信仰綑綁
  . 「無」不是虛無,這「無」是某種東西,是某種隨時準備好披上特定形相的東西。這樣的「無」就是佛性,就是佛本身。
  . 當這樣的存在被人格化,稱之為「佛」;把它理解為終極真理時,稱之為「法」;當我接受這個真理,並把自己視為佛的一部分來行事時,自稱為「僧」。儘管有三種佛相,但它們是同一個存在。
  . 這是對人生絕對必要的理解。沒有這種理解,我所信仰的宗教就幫不上我的忙。
. 我相信自己就是佛嗎?
  . 有些人聽見雨聲會覺得不高興,他們卻不知道再過一會兒,將可看到美麗的彩虹。
    . 如果我的心思專注在自己身上,我就會有這種憂慮
    . 如果我相信自己是真理,是佛性的體現者,我會這樣想 : 「現在在下雨,但不知道下一刻會是什麼光景。既然我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此刻,就讓我去欣賞雨聲吧。」
. 我的思考通常都很自我中心,在日常生活中,我的思考百分之九十九都是自我中心的。「為什麼我要受這種苦?為什麼我要碰到這種麻煩?」
  . 先相信「無」,我的活動、思想、修行都應該以這個本源的真理為基礎。

萬物本一體
. 道元禪師 : 「即使是午夜,黎明就在其中;即使黎明來到,午夜就在其中。」
. 禪修就是生活,生活就是禪修。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 每個存在都依賴另一個存在,沒有分離的個體性存在。
. 道元禪師 : 「儘管萬物皆有佛性,我們卻愛花朵而不喜歡野草。」
  . 愛與恨是同樣的一回事。愛中應該有恨 -- 無執;恨中應該有愛 -- 接納。
. 道元禪師 : 「學習什麼就是為了了解我自己,研究佛法就是為了研究我自己。」
  . 智者與愚者並沒有任何的分別。
  . 沒有方法可以讓我抓住事物,也沒有事物是我好抓住的
. 煩惱都是我自找的
  . 我會有煩惱,是因為我老是強調一些特定的面向。我應以萬物的本然面貌接納它們。
  . 生而為人難免會有許多煩惱,但這些煩惱實際上並不是煩惱。這些煩惱是被創造出來的,是我那些自我中心的觀念放大而成的。因為我放大了什麼,煩惱就由此而生。
  . 快樂就是悲傷,悲傷就是快樂,快樂中有惱,煩惱中有快樂。

安靜地坐禪
. 坐禪的時候,我的心會完全靜下來,感受不到任何東西,我只是坐著。但我從打坐中得到的靜,卻會在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激勵作用。
. 對學禪者而言,一株在別人看來毫無價值的野草就是一座寶庫。抱持這種態度,不管我做什麼,生活都會是藝術。
. 努力的意義,應該是在於努力本身。
. 努力把事情做好的本身就是開悟。當我深深陷入煩惱或沮喪時,開悟就在其中。我通常都覺得生命的無常讓我難以釋懷,但也只有在生命的無常中,我才可以找到永恆生命的歡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ixnetinpen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