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旦開始守護妳/你受傷的內在之子,妳/你就會面對另一個新的困境。因為大多數人都是出自不正常的家庭,所以實在不知道該怎麼去做自己內在小孩的父母,來關懷照顧她/他。受傷的內在之子是很幼稚的。她/他常常不是被管束得太厲害,就是被放縱得太厲害。
- 妳/你要用妳/你成年人的能力來對內在小孩提供新的規矩,允許她/他按照新標準去行事,破除舊有的父母規則,做她/他自己,而且可以去遊戲玩耍。
愛的管教
1. 妳/你可以去感受妳/你所感受的 : 感受本身無所謂對或錯,它們總是會有的。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可以告訴妳/你究竟妳/你該感受些什麼。
- 對妳/你受傷的內在小孩而言,打破家裡舊日的「不可說」,或者認為感情是軟弱、不應表白的這些規則,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
- 在有些情況下,表達情感並不是件安全或合適的事。
- 警察開罰單的時候,向警察表達她/他的感受
- 向父母表達那種被遺棄之感
- 妳/你的內在之子也得學著區別表達一種感受與以行為實現一種感受的差別
- 憤怒絕對是一種合理的感受。它表示,我們的基本需要或是權利已經受到了侵犯,或者就將要受到侵犯。在這種情況下,表達憤怒是合理的,候醍打人、咒罵、尖叫、或是破壞東西這類的行為就不是了。
- 妳/你得有個安全、不致受到羞辱的環境,讓妳/你那孩子可以在其中自由表達她/他的感受。
- 妳/你也得教導內在小孩,感受也是個人力量的一部分。
2. 妳/你可以要妳/你所渴望的 : 世上無所謂妳/你應該或不應該要的東西。如果妳/你是在跟妳/你的生命精力接觸,那妳/你就會想要擴張並且成長。去使妳/你的需要獲得滿足,是可以被容許的、也是有必要的。
- 記住一個圖書,80公斤的三歲父母親的圖。她/他們身為成年孩子,就從來沒有讓她/他們的需求或缺乏獲得滿足過。所以只要妳/你表現出有需要或是缺乏,這就會讓她/他們感到氣憤,於是就來羞辱妳/你。
- 我們的生命如果少了慾望和需要,也就再難有何精力與能量了。
3. 看見、聽見妳/你所看所聽的,是被准許的
4. 妳/你可以有很多好玩的樂事,也可以去玩耍嬉戲,這也是有必要的 : 享受性遊戲也並無不可
- 玩耍也是一種表達存在的方式。要學會劃分出完整的時間來做遊樂之用。可以去打球、釣魚,或者是什麼也不做。去一些地方,隨意走走,閒散地逛逛,完全沒事可做,也是一種成年人的遊戲形式。
- 另一種供成年人玩的有趣遊戲,是性遊戲。這個孩子在玩這種性遊戲的時候,喜歡觸摸、品嘗、嗅、看和談論署,她/他喜歡花時間去探索。讓妳/你裡面的孩子恣意去玩性遊戲,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妳/你的成年自己必須定下一些妳/你所相信的道德限制。在這些限制內,在妳/你的生活中放進許多性遊戲是好的。
5. 一定要永遠講實話 : 這會減少生命中的痛苦,欺騙會扭曲真實。可能是最重要的一條
- 妳/你的內在小孩學會了適應環境來求取生存。在不正常的家庭裡,會有很多的欺騙。環繞著這個家庭的那些欺瞞和排斥,本身就是一個大謊。家庭成員所扮演的那些錯誤角色也是謊言。隱藏在家庭生活中的那些不愉快的層面,也使得說謊成為必要。於是,說謊成為不正常家庭裡的一種生活方式。
- 受傷的內在小孩也有一些會侵犯現實,並且扭曲事實的思想方式。每一個孩子都會有不實際的幻想,而且是以絕對主義者的方式在思考著。
- 常見的扭曲思想 :
1. 思考兩極化 : 人或事物不是好就是壞,沒有中間的可能性。這位受傷的內在小孩認為,如果某人不願意每時每刻都和她/他在一起,那她/他就不是真正愛她/他。這是絕對論者的想法。
2. 災難化 : 把事情想得很糟、很壞。正當妳/你需要有安全感,來幫助妳/你去實驗並探索外在世界的時候,妳/你卻被許多驚天動地的喊叫 : 「小心」、「注意」、「住手」、「不行」,以及「趕快」等等,嚇破了膽。
- 現在妳/你可以允許妳/你的內在小孩去冒險並且嘗試一些事情,而且一再向她/他保證,這是被允許的,妳/你會在那兒看顧她/他。
3. 普遍化 : 受傷的內在小孩常會小題大作。一件單獨的事情,就把它渲染成了普遍性的現象。
- 如果某人拒絕了妳/你某項邀約,妳/你那名受傷的內在小孩也會因此做下結論 : 「我再也找不到人約會了。沒人會願意跟我一起出去。」
- 妳/你可以幫助妳/你的內在小孩改掉這種把事情擴充、放大的習慣。方法之一就是針對一些誇大的字眼下手,像是「所有」、「從不」、「沒有一個人」、「永遠」、「一直」等等。教導她/他要改為使用像是「常常」、「可能」、和「有時候」這一類的字眼。
- 文字會固定我們的經驗。其實我們是在用這些字眼催眠自己,嚇唬自己。
4. 讀心術 : 讀心術也是一種魔法的形態。
- 孩子們的感官能力一旦受到了羞辱,她/他們就會變得越來越倚靠不實際的幻想。
- 誠實和真實創造信任,而信任則會生出愛和親密。
6. 妳/你必須知道自己的界線,有些時候必須要稍加耽延,不要馬上就設法去得到滿足
- 一旦一個孩子受到了剝奪和忽視,她/他就越難以延後她/他獲得滿足的時間。受傷的內在小孩認為,愛、食物、輕柔的撫觸和愉快的享受實在非常稀罕,因此,只要有機會,她/他就會迫不急待地一把奪來。
- 例如 : 買的東西總是比需要的還多。嫉妒別的受歡迎的人,好像所得到的愛和尊敬還太少。
7. 發展出一種平衡的責任感是很重要的 : 妳/你得接受妳/你做的事所生成的結果,並且要拒絕接受另一個人所造成的結果。
- 這是快樂之鑰,有太多人的痛苦是因為這名受傷的內在小孩,承受了太多的責任或是拒絕接受足夠的責任所致。
- 裡面這名孩子所產生的大多數反應,都並不是真正的反應,而是一些已經固定的反應和過度反應。真正的反應出自一個人真正的感受和有意識的決定。一個人如果想做成真正的反應,就必須要跟她/他的感受、需要和缺乏產生真正的接觸。
- 人際關係中親密性的破壞,是發生在一方或雙方不願意為自己易受傷的內在小孩負起責任來的時候。
- 兩個成年孩子墜入愛河時,她/他們受傷的內在小孩欣喜若狂,都在伴侶身上,看到了她/他原始父母那些正面和負面的性質。兩個人相信,這一次,她/他們裡面那孩子從來沒有獲得滿足的需求,終於有人能照顧了,雙方都在另一半的身上投注了超量的力量和尊敬。兩個人裡面那名受傷的孩子都把對方看成了她/他原始的父母,於是結婚後不久,她/他們就開始對彼此提出要求。這些要求乃是她/他們不自覺期待的假象,源自雙方受傷的內在小孩的渴望和空虛。人天性害怕空虛,她/他不斷地在找尋她/他從未得到、但卻仍然渴望得到的那種父母照顧。甚至會去挑動對方,表現得像她/他的原始父母,有時候還可能扭曲對方之所為,使她/他顯得像是她/他的原始父母。
8. 犯錯沒有關係 : 錯誤是我們的老師 - 它們能幫助我們學習
9. 別人的感受、需要和缺乏應受到尊敬與看重 : 侵犯別人會導致罪惡感,並且得去接受它所生成的結果。
- 這是條黃金律,它要求妳/你教導內在小孩,要像妳/你看、看重、並尊敬自己的一樣的,去對待別人。受傷的內在小孩必須要學會負責任和建立健康的罪惡感。當我們侵犯了自己和別人的價值,我們也必須為此而付出代價。
10. 有問題沒有關係,但它們得去解決 : 有衝突也沒關係,我們只是得去處理它。
- 讓妳/你的內在小孩了解,生命是蘊含著許多問題的。
- 「成長即是由一組問題移向另一組較好的問題。」
- 如果缺少了一份能夠包容衝突的關係,親密性也就不可能存在。
你/妳可以做妳/你自己
- Apr 22 Fri 2022 11:21
[走出成長的迷思 - 回歸內在] John Bradshaw - Chap 10: 新的行事規則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