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
- 人要走出創傷的幽谷,途徑有很多,卻沒有一條是容易的或便捷的。走出來的速度也各有不一,要取決於受傷的輕重與當事人自己所持的態度。
- 「找到內在小孩」是一種跨越問題型態的方法。事實上,這是每一個健康的成人也可以為之的心靈歷程。誰不需要有更多的滋潤與能量?誰的被愛與自愛已臻完美?誰的父母是完人?誰的成長過程中毫無瑕疵?誰的自我肯定恰到好處,即不少也不多呢?我們每一個人都值得接觸自己內心脆弱、真實而又極具創意的小孩,親手引領她/他長大。
- 自我疼惜與自我照顧是一種負責任的心態。...這不是說要對別人封閉自己,而是要更優先地向自己開放。
- 常有人失愛而久久不能釋懷甚至自傷傷人的故事。有人日日夜夜裡腦中都是那個負心的人,渴望再見一面,再得到一通對方的電話;也有人氣得去傷害對方,卻忘了自己全心繫於對方,已經久久不曾靜下來看自己一眼,愛護自己心頭的孩子。多少人飢渴地向外求愛,卻不知道自己也可以愛自己;多少人氣憤別人的吝嗇給予,執著地要求,卻使內在小孩再度受創於自己的疏忽之中。
- 也有人習於恨自己,那是在「理想我」的追逐中,棄「真我」於不顧,一意朝向成功優秀,卻在功成名就之餘,不知如何面對心中的孤單,那久被鞭策少有滋潤的內在小孩活在寂寞當中。
- 「內在小孩」 : 那是源自兒時經驗而存在於我們之內的一個心理實體。是一些情緒經驗與需要的組合,...不止是存在於知識性的認知系統裡,還會情緒性地記憶於神經系統與身體之中。
- 要持有正向的基本假設和人性觀,以欣賞自己、愛護自己為目的
- 成長是一生的事,追尋、接觸、關照內在小孩也是持續進行的事,不要操之過急。在著眼於內在世界、情緒取向、過去經驗之時,也要不疏忽了眼前的外在世界,也要能運用理性功能來平衡自己的現實生活。
- 序言 :
- 內在小孩破壞成人生活的各層面,污染 (contaminate) :
- C (Co-dependece) : 互相依賴
- 跟自己的感受、需要與欲望脫節
- O (Offender Behavior) : 侵犯行為
- 受傷的內在小孩經常都要為這世界上的許多暴力和殘酷的事情負起負任。希特勒在童年時曾經長期遭到毒打;他受到他那殘酷父親 (是一名猶太地主的私生子) 不斷的羞辱。
- 犯罪行為,是童年暴力以及因為忍受該虐待所生成的苦痛和解不開的悲愁,所產生的一項結果。
- N (Narcissistic Disorder) : 自戀性失常症狀
- 每個孩子都需要有人無條件的愛她/他們,不帶任何批判眼光、全心愛她/他們的人。... 我們必須清楚認識自己,知道我們是值得重視的,而我們的每一部分都是可愛又可以被接納的。
- 被剝奪了這類「健康的自戀」需求的內在小孩,會污染成年人,使她/他對愛、關注和情愛產生無饜的渴望。
- 自戀需求遭到剝奪的成年孩子會無法獲得滿足感。孩子們是一直需要父母的。這種需要是天生的,不是個人的偏好。
- 形態 :
- 對一個又一個的人際關係,感到失意、失望。
- 永遠在找尋一個能滿足一切需要的完美愛人
- 成為有癮癖的人。(癮癖是為了要滿足一個人精神上的空洞而做的努力,性與愛方面的癮癖是主要的例子。)
- 靠尋求物質上的東西和金錢帶來價值感
- 成為表演者 (演員和運動員),因為需要觀眾不斷的表示崇拜和仰慕
- 利用自己的子女來滿足自戀需要 (在她/他們的幻想中,子女將永遠不會離開她/他們,並且會一直敬愛、尊敬和佩服她/他們)。想從子女那裡得到當初自己未能從父母得到的愛和特殊關懷
- T (Trust Issues) : 信任問題
- 一直保持著警戒、力圖主控一切 : 「如果我能控制住一切,就沒有人能抓到我分心的時候,對我加以傷害。」控制也成為一種癮癖
- 信任別人上的極端表現。也有可能會放棄一切的主導權,而以一種天真、易受愚弄的方式去信賴、依附別人,過分地尊敬別人。另一方面,也可能變得非常孤獨、與人隔離,自己建起了一道沒人進得去的保護牆。
- 生命裡要進行的第一項發展工作,就是在建立起一種基本的信任感。我們必須學到,對方是安全而可信賴的。這種基本的信任感是一種很深的身心相關的感受。如果我們能信任這個世界,我們就能學著信任自己。信任自己,就表示妳/你能信任個人的力量、感知、對事物的解釋、感受和慾望。
- A (Acting Out/Acting In Behaviors) : 內在與外在的實現行為
- 我們生命中的主要激發動力是情緒。
- 外在實現,或稱再現,是內在受傷孩童破壞我們生命的最厲害方式之一 :
- 在別人的身上重施暴力
- 對我們的孩子說或做我們說過絕不會說或做的事
- 自然產生的年齡退化 - 亂發脾氣
- 不合宜地叛逆
- 執行理想化的父母規則
- 內在實現 : 在自己身上施行過去所遭受過的虐待
- 源自過去的那些一直未能解決的情緒,常常會轉變成對自己不利的情緒
- M (Magical Beliefs) : 不實際的幻想
- 不正常的父母常常都會鼓勵兒女做不實際的幻想。
- 比如告訴子女,她/他們的行為要直接為別人的感受而負責,那就是在教她/他們做不實際的幻想。像是「看妳/你做的好事 - 妳/你媽好難過」;「高興了吧?妳/你把爸爸惹火了。」
- 增強不實際的說法,像是「我知道妳/你在想什麼」
- 另一些只有污染性的不實際幻想是 :
- 如果我有錢,我就安心啦!
- 如果我的愛人離開了我,我就會死;或是說,我絕過不了這一關
- 文憑 (學位) 可以使我聰明
- 如果我「努力」,世界就會回報我
- 「等候」會帶來奇妙的結果
- 小女孩常聽人說些充滿魔法的童話故事。灰姑娘讓她們學到,要在廚房裡等待拿著那隻大小合適的鞋子來找她的傢伙!就表面的層次來看,白雪公主的故事告訴了女人們,她們的命運竟是要仰賴一名戀屍狂 (某個偏好親吻死人的傢伙),在合適的時間,不遠千里,穿越森林而來。這可真不是什麼美好的景象!
- 對女人來說,魔法裡包括了要「等待」這個合適的男人;對男人來說,則是不斷地追尋這名夢中情人。
- I (Intimacy Dysfuctinos) : 親密關係的失常
- 一個孩子所能受到的最大傷害,就是對真實自我的排斥。如果妳/你不知道自我是什麼,就無法與人親近。假如妳/你並真知道妳/你是誰,那妳/你又如何跟別人分享妳/你自己?如果妳/你不清楚妳/你真正的身分,別人又從何認識妳/你?
- 當一個孩子因為疏忽或虐待而受了傷,她/他的身體或情感疆界就受到了破壞。這會促使孩子發展出對遺棄或套牢的恐懼。在一個人知道自己是誰的時候,她/他並不會怕被人套牢。當她/他有自我價值感和自信心的時候,她/他也不會恐懼遭人遺棄。
- 無法正常地建立親密關係,常與性發展的失調有著密切的關係 : 父母之一對子女所屬的性別感到失望;對子女的蔑視和羞辱;以及孩子的發展性依附需求遭到了忽視。
- 性的具象化對真正的親密關係傷害很大。親密是需要靠兩個看重彼此獨立價值的完整個人來建立的。許多共依存的夫妻,常常都會過分投入在密集的具象化和耽溺性性行為中。這是她/他們裡面那名受傷的小孩所僅知的、表示親近的方式。
- N (Nondiscpilined Behaviros) : 非管教性行為
- A (Addictive/Compulsive Behavior) : 上癮性行為 / 強迫性行為
- 能使人陷溺其中無法自拔的活動包括 : 工作、購物、賭博、性以及宗教儀式。
- 認知癮癖是一種逃避感受的有力方式。生活在自以為是的理性裡。思考可以是逃避感情的一種方法。所有的癮癖都有一個思考元素,稱之為固執。
- 感情本身也可以是有癮的。愛發怒的人,憤怒是她/他僅知的一項疆界。它能把痛苦跟羞恥感覆感起來。恐懼、悲哀、或愁苦...都可以成癮。
- 有喜悅癮癖的人,被迫要一直微笑、表現得很開心的好孩子,男孩女孩都有。
- 事物也可以成為讓人上癮的毒物。金錢是最常見的「物件」癮癖。
- T (Thought Distortion) : 思想扭曲
- 把事物絕對化,「全有或全無」的極端性判斷上。如果妳/你不愛我,那妳/你就是討厭我。這裡面再沒有中間性的選擇。
- 變形的擴大化 : 對未來做成抽象假設時,把情勢惡劣化。
- 扭曲的細節化 : 強迫性完美主義行為
- E (Emptiness-Apathy, Depression) : 空虛 (冷漠、沮喪)
- 沮喪是在孩子必須為自己建立一個假我,把真實的自我留在後面的情況下所生成的一項結果。一旦一個人喪失了她/他的真實自我,她/他就會與她/他真實的感受、需要與慾望脫節,而她/他所經驗到的就是這個假我所要求的感受。
- 空虛是長期沮喪的一種形態,因為她/他一直在哀悼其真實的自我。
- 這種空虛會導致孤獨。因為我們從來就不是我們真正所是的那個人,所以我們也從來沒有真的在場過。
- Apr 15 Fri 2022 15:01
[走出成長的迷思 - 回歸內在] John Bradshaw - Chap 1: 受傷的內在小孩對生命的影響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