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憶起,當我因為博班休學跟父親吵架時,他說他給我錢讓我唸博班,我憑什麼擅自決定不讀就不讀。我說教授要我做假數據,我不願意,我每天壓力大到只睡三個小時,每一次醒來的時候我都發現我已經沒有在呼吸,氣喘發作會死。他回我一句 : 「那你怎麼還沒死?」 ... 這是我塵封15年的記憶。
****
"隱藏妳/你的感覺,妳/你將與自己和別人疏離,妳/你的孤獨也將趁虛而入" - 桃樂絲布里姬
"想要改變生命,並不能靠五分鐘熱度,必須靠有意識的行動和痛下決心,才能掌握自己的生命" - 麥爾德紐曼/班納德貝克維茲
- 「難道妳/你從不想想別人?不要那麼自私了。」小時候,我一再的聽到這樣的話...日子一久,難免內化為自己內心的聲音。如果成長背景裡擺脫不掉這一道聲音,我們將很難珍愛自己。
- 「妳/你自以為妳/你是誰?難道妳/你不知道傲慢總會導致失敗嗎?」我從來不確定是否真的知道這句話的意愚あ事實上我得到的教誨是,妳/你根本不應該珍愛妳/你自己。
- 我的家庭一直推崇自我犧牲和奉獻的美德,任何對自己的興趣和關注,都會被認為是「傲慢」。
- 人類的「自尊」 (self-esteem) 開始於與父母的鏡子一般的臉孔做回映的那一刻,當這張臉孔暴現出控訴和警告的神情時,毒性羞恥感和我們內心的傷害,將會射穿我們,破壞我們建立人際關係的能力。於是,我們會創造一個可取悅父母,讓父母接受的「假我」。我們隱藏住原來的臉孔,沒有人能再看清我們的真正面目;我們創造出來的模樣,是父母想要看到的。
- 這個偽裝的「自我意象」也許看來信心十足、有力量、嚴酷、快樂或愉悅,但它的基礎卻是很薄弱地建築在混淆和困惑上面,裡面沒有實在的東西,只有幻想和泡影,無論那是自卑或是自大。
- 當我們創造一個假我的面具後,我們還要花異於尋常的精力護衛著它,結果便形成一種「上癮」的現象,因為我們的許多基本需求都要靠「假我」才能滿足,最後,我們相信那個「假我」就是真的自己。
- 我自己在青少年早期,迷上過「好好先生」取悅別人的假我形象,我甚至秘密地煽起一種因為犧牲和受苦而覺得自己很偉大的感覺。
- 我也曾用分析、解釋和理性看待事物,度過無數孤獨、悲傷和困惑的日子。「大腦袋」其實也是一種防衛自己的方法,用理智和知識分子的「假我」,保護自己同時也嚇嚇別人,但這其實也是個迷惑狀態。
- 我的「假我」當然也會使我痛苦,一直保持警戒,始終想控制所有人,是個竭盡精神的工作,同時也非常的孤單。事實上我跟自己的自我已失去了聯結,連感覺自己很孤單都有困難。
羞恥的治療力量
- 羞恥就是一種革命 : 擁抱羞恥,我們就不再躲藏和孤立自己。
- 「擁抱羞恥」 : 心情脆弱卻未加防衛,向別人講述心底的秘密、坦誠地說出自我的感覺 - 將妳/你的真實自我那一面顯露出來。
- 除非我們看見希望,否則我們並不能「擁抱羞恥」;沒有希望,妳/你甚至不敢將手指抬起來。願意擁抱羞恥,表示妳/你想要改變,在妳/你的靈魂深處,妳/你希望妳/你能夠改變,卻一直不敢嘗試。
- 願意擁抱羞恥,也表示妳/你已厭倦了現在生活的方式,妳/你已厭倦了繼續再厭倦下去 - 這就是靈魂通過孤獨、無聊、痛苦和困惑的煎熬後,叫醒我們的方法。
- 我希望妳/你的靈魂能引領妳/你進入更深的無力感和困惑感,那個時候,妳/你必須投降,要求援助。要求援助是個真實且符合人性的動作,除非妳/你先要求,否則不會得到。要求援助,就是出走原來的隱藏。
- 羞恥就是一種感情流露 : 擁抱我們的毒性羞恥感,將能帶來自我的感情流露和「自愛」。
- 挑戰我們內心的惡魔,並不容易,需要相當的勇氣才能辦到。
- 我的家庭把任何自誇的行為都視為「傲慢」,她/他們的觀點其實相當極端,並不是所有的自誇都是「傲慢」的行為,有時候也是自愛和自重,只有當我們變得過於膨脹和誇張時,而且行為是出於完美主義、自以為是的正義感、批評、權力慾和責怪別人時,這種「傲慢」才是真的不好,因為她/他們拒絕接受人們的限制。
- 伊底帕斯必須接受由他的腳傷做為一種象徵的人類限制,這個教訓是說,當我們試著要做個完美無缺或擁有絕對的權力的人時,我們其實是在扮演上帝的角色,忘記自己是有限的、腳跟留在土地的凡人。
- 我們害怕接觸自己靈魂的黑暗面,因為我們總是如此的極端,我們覺得必須全部都是陽光,不能有一點點的黑暗;我們認為任何事都要是清清楚楚的,不能有一點點的疑惑;然而,我們真正需要的卻是與自己「修好」,這種「修好」只有在我們擁抱一向畏怕的羞恥後,才有機會達到。
- 諷刺的是,我們害怕進入自己的心底世界,並不僅是因為我們害怕發現缺陷和不完美,也因為我們害怕知道自己的獨特性。
第一階段 : 意志的復原
- 重新擁有機會 : 「復原」階段的關鍵在於,了解我可以選擇。
- 是我誘導自己陷進迷惑狀態裡的,如果我學習的話,我可以停止繼續這樣做。... 妳/你當然可以靠著閱讀自助書籍,嘗試拾回自尊,但在妳/你真的能夠重新與人群建立聯繫前,什麼事都不會改變的。
- 首先妳/你會相信除了自己外,別人都不可信任,然後妳/你會依賴自己情緒浮動的選擇,直到痛苦無可避免地引起妳/你的注意。
- 走出迷醉狀態的方法很簡單,但也很困難。... 意識的知覺可以來自與朋友聊天、讀書、遭所愛的人或心理醫師的質問、或參加心理治療的工作坊,也可能來自「調停」或宗教信仰。
- 「復原期」開始於當我們下定決心要停止自我毀滅和破壞的行為時,這個決心也讓我們接受自己的無力感。
- 團體具有打破迷醉狀態的龐大力量,因為個人可以在團體裡建立人際關係網路。當我們在別人的眼裡無論如何都能被接納時,這就是一種回映的過程;分享我們的羞恥感覺,體驗愛和接納的溫暖感,幫助我們也可以接納自己。朋友、治療師、團體或社區都能提供給我們,孩提時期未曾經歷過的支持。
- 迷惑化狀態原來是一種保護,因此,當我們放棄迷惑化狀態後,將會回到最開始時的痛苦。而當我們在團體裡建立新的回映關係後,我們的「真實自我」便有機會開始成長,這時候「自我」是脆弱的,也需要大量的支持,團體就是個「重新補給」的供應站。
- 要重新陷進迷惑化的防衛狀態,其實是非常容易的,任何新的威脅出現,都有可能讓我們再走回去... 我們甚至會比以前還脆弱
- 要被愛和被接納的經驗能夠再持續下去,正面的接納自己便有可能實現。如果團體看見我所有的秘密的羞恥,而仍然願意接納我,我就能夠接納自己。
第二階段 : 「揭露」期
- 我們必須了解,自己究竟發生過什麼事,以及我們童年的真相;我們必須看穿權威式教養的暴力面,以及這種教養方式對我們生命的影響。
- 最重要的是,我們應該需要知道,哪些行為屬於暴力的症狀,包括 : 「過度警覺」、「過度控制」、「身體不適」、「健忘症」、「過度活動」、「年齡退化」、「時間扭曲」、「自我毀滅」、「睡眠障礙」、「有意外傾向」、「強迫性/上癮行為」和「互相依賴」。
- 當我們能夠這些症狀與原先的暴力 (或稱為「侵犯」),就開始揭露我們的迷醉了。我們不再把這些症狀視為是個人的人格特質,而能夠了解,這些症狀是我們遭到暴力和侵犯後的自然結果。
- 這裡講的的力,很多時候當然是指心理的暴力。
- 合理的折磨
- 揭露暴力和侵犯後,我們必須哀悼我們的傷痕。... 悲傷是一種折磨,而我們的迷醉症狀就是為了保護我們逃避這種合理的折磨,但為了整合過去的創傷,這仍是無法逃避的。
- 「內在小孩」作業
- 自戀的問題
- 自戀 (Narcissim) : 納西瑟斯愛上自己水中的倒影,並跳進水裡想與影子結合而死。事實上,這正是個自己對自己的迷惑狀態的最佳寫照,而「內在小孩作業」卻是設計來阻止這種迷惑狀態的。
- 有害的自戀是迷惑愛裡的一種自大型式,是基於想保衛自己而產生的。對這個脆弱的、遭羞辱的自我而言,跟別人交往是一件危險的事,只好靠不正常的自戀來保護自己。
- 迷惑的自戀者相信她/他們可以自己生產和控制「自愛」和「自我接納」 (而不是透過團體),但發自靈魂深處的「自愛」無法生產,也不能控制。
- 愛和接納自己,是來自靈魂最深切的呼喚,如果我們缺乏自愛的內心關係,我們在外面的愛,也會變成實質只是在尋找自己的一種佔有式關係而已。
- 護衛 : 意味我們要學習做自己更好的父母,先要幫自己完成那些在小時候未能完成的發展任務。
- 「價值澄清」: 挑戰舊有的家庭規則。
- 家庭制度裡的「否認」法則,能夠轉為自我知覺和坦率
- 「不要有感覺」的法則,轉變為學習發現感覺究竟是什麼,以及定義我們自己的情緒界線
- 原本窒閉的溝通方式,也能轉變為開放和坦誠的溝通
第三階段 : 發現期
- 自我監督 : 進行自我檢討,當我們犯錯時,要迅速承認。
- 坦誠、延遲對追求事物的慾望、學習負責任和謙恭的心態,同時要活在當下。
- 祈禱和靜坐
- 靜坐最重要的意義,就是能和自己建立一個更深入的關係。
- 寂靜是靈魂會自然出沒的地方。寂靜並非一無是處,只是在現在社會裡,寂靜總被視為沒有價值,但寂靜裡隱藏著偉大的治療力量。
- 靜坐可以帶來「自我整合」的感受,這意味著無條件的接受生命裡所有的事件。接納自己的生命歷程裡,所有的傷痕、防衛、失敗、命運因素和環境,以及所有我曾做過的選擇。
- 靜坐可以清楚的知覺我生命的獨特性。
- 愛的行動
- Apr 11 Mon 2022 10:02
[愛的迷惑和自由 - 妳/你真的懂得愛嗎?] John Bradshaw - Chap 10: 自己給自己的愛,不要吝惜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