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練習靜心冥想 - 我們會更體恤自己;改善跟朋友、家庭和社區的關係;過著與周遭環境更為息息相關的生活;即使在面臨挑戰時,還是能持續關心自己真正關心的事情,保持自己的行動與價值觀一致。
- 靜心練習是一種不斷地迎接我們經驗的過程,不管那是什麼樣的經驗,我們都給予它正念、慈愛和悲憫。幫助我們明白世事無常。
  - 表示我們願意敞開心胸,願意接近我們曾想逃避的事物,願意對自己和別人有耐心,以及放掉先入為主的觀感、放掉對未來的揣測和三心二意地活著的傾向。
- 一節痛苦的靜心跟一節愉悅的靜心,同樣值得珍惜;痛苦的靜心或許更值得珍惜,因為它蘊含了更多值得學習的教訓。用正念看待愉悅、悲傷或苦惱。其實發生了什麼事並不重要,改變我們跟正在發生之事的關係才是轉變的關鍵。
  - 「不論浮現出什麼東西,我們都可以學著用新的方式與它相處。」
  - 「我們有能力用正念和平衡,迎向任何想法和情緒。」
  - 「不管在我們體內翻騰的是多麼不愉快的情緒,我們都能夠放掉它。」
- 別忘了改變需要時間
  - 真正造成轉變的是我們願意繼續下去的意志,我們願意相信有改變的可能性,我們的耐心、努力、幽默,我們越來越強大的自我認知,以及我們持續下去所獲得的力量。
- 有些人希望透過靜心冥想獲得偉大的超覺經驗,或是驚人的意識轉換狀態;但她/他們卻沒有多大的興趣想想該如何對兒女說話,或是該如何對待她/他的鄰居。
- 感到無聊是一種很棒的感覺,因為這件事很有趣。無聊這種感覺是我們制約性的思考中想要避開的事情。整個社會的結構,從我們一出生那一刻直到死亡,似乎建立在努力避免無聊上。我們一旦感覺無聊,就覺得該去做點事情、買點東西,總之就是做任何事情來避免這種感覺。
  - 當我們觀察無聊的根源時 : 中性的經驗會讓我們感覺無聊。這也是制約 - 我們需要靠著劇烈的高低起伏來讓我們清醒過來。敞開心胸並且全心全意地投入那個不痛不癢的經驗中,需要花很大的力氣。
  - 無聊也可以是一種等待的型態。我們認為現在發生的事情不夠好,因此在等著更重大的事情發生。
  - 通常我們仰賴改變目標以排除無聊,可以問題往往不出在目標,而在於我們心不在焉。如果我們真的聚精會神,同樣的老目標 (呼吸、我們的念頭和感覺、走路、吃一顆蘋果,或是洗碗) 就不會是讓人感覺無聊的事情了。
- 通常我們對自己的練習已經做出了不管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的決定,我們已經決定了練習應該是什麼樣的,以致除了那個完美的典型外,我們貶損或討厭任何其他的東西。我們批判我們的練習,或是批判自己。
  - 用否定的方式來呈現令自己害怕的某種感覺,否定會讓它們變得更強大。
  - 靜心練習的重點不在於達到某個理想的典範,而是覺察我們所經驗到各種不同的靜心狀態。
- 靜心練習好比是擁抱像天空般廣大的視野,它讓我們的觀點擴大。我們或許不能改變生活的環境,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跟這些環境的關係。
- 靜心讓我們到對的地方找快樂。我們發現真正的、持久的快樂,不在於暫時滿足我們的需求,因為這樣反而會導致周而復始的失望和高漲的慾望 : 我們總是後來才發現,原本希望所寄託的東西不能帶來滿足,於是又再次陷入追尋更多一點什麼的囚牢之中。
  - 傳統的快樂 - 短暫歡娛帶來的安慰 - 不僅是無常的,也可能是孤立的,是恐懼的暗流所萌生出來的。
  - 我們認為自己的幸福很脆弱、需要保護。最可能採取的保護方式,就是冷漠地看待這個世界上的不幸和自己的不幸,因為我們以為慈悲的覺察會耗損或是破壞脆弱的幸福。
- 真正的快樂端視我們如何運用專注力而定。這個全神貫注對待另一個人的簡單行動,就是愛的行動,它可以培養堅實可靠的幸福。它是一種不受限於任何特殊狀態下的快樂,一種可以禁得起改變的快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pixnetinpen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