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科倫拜校園事件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7%91%E5%80%AB%E6%8B%9C%E6%A0%A1%E5%9C%92%E4%BA%8B%E4%BB%B6
- 紀錄片導演麥可摩爾, <<科倫拜校園事件>> : 美國在外交策略與軍事行動上,有系統地使用暴力;在公開市場與網路上,很容易取得槍枝;美國社會沉迷於恐懼與軍事上的好戰精神,以及逐漸瀰漫在北美日常生活的暴力現象。
- 葛斯范桑, 電影<<大象>> : 描述他們兩人的攻擊性與暴力,也談到他們對尋求溫柔感受的困惑,他們的挫折與寂寞,一路開展到他們最後的自我毀滅行為。
  - 我們沒有辦法把如此複雜的事件,簡化成只是整合社會、心理或意識形態的因果論述。不把精神病理學的形式看成單一現象,而是廣泛蔓延的受苦形式,也許是可行的。
普遍的看法認為,長時間暴露在高度暴力的電玩中,可能會對年輕人,產生敏感度鈍化的影響,但是這種只集中在電玩遊戲內容的粗淺觀察,並未考量到長期沉浸在數位環境所產生的認知與心理突變。其實不是遊戲內容,而是刺激本身,對親身體驗受苦與愉悅的敏感度,造成了鈍化效果
  - 在人類心靈突變的大趨勢中,大屠殺劊子手只是一個能被突顯的表現。

科技/語言的不穩定性
- 兩個主要發展 : 
  1. 語言學習脫離有效的親身體驗
    - 學習語言與情感關係有非常重要的關連,當這個過程簡化成機器與人腦的交流,語言學習就與親身接觸的情感作用分離,而意符與意指的關係變成只有操作性的意義,而沒有情感上的意義。溝通也不再被認為是身體之間的情感關係,只是一種操作指示的交換作用。
  2. 對他人體驗的虛擬化
    - 年輕人把早年的人格形成階段,花在持續與資訊機器互動,卻越來越少體驗與別人面對面的親身接觸。兒童不再現身於其他兒童面前,卻常和遙遠的某人以虛擬形式溝通,而這個人的身體則存在於無法感覺、無法判斷的空間。
- 因此,感性已經瀕臨危急關頭。感性是人類的一種能力,讓人能理解無法簡化成語言的非口語表達的訊號。感性,也是人際之間的感應膜,能對別人的知覺產生同理心。
  - 有很多證據顯示,溝通體驗的變化正在同理心(自閉趨勢)與感性(對別人的現身敏感度鈍化)領域,造成反常現象。

- 不穩定性不只存在於去疆域化時代的全球勞動環境,也意味著社會整體的分裂、自我認知與時間認知的裂解。時間不再屬於每一個個人,資本家也不再購買每一個人的人生。時間變得零碎且與個人無關,可以被資本家取得,也可以被以網路相連的機器重新組合。尤其是與資訊與想像力工作有關的認知工作者,特別受到不穩定性原則的影響。

贏一時就好
- 就像大部分成長於數十年新自由主義發展中的年輕世代,年輕的哈里斯完全被說服,強者有勝利與領先的權利。這個年輕人非常清楚,在真實的社會遊戲中,他不可能贏。所以他決定成為一時的贏家 : 我要殺人,我就會贏,然後我就會死。
  - 哈里斯與克萊柏德的心理狀態,可以綜合描述為新自由主義意義底下想贏一時的一種自殺形式。
- 在新自由主義宣稱終結階級鬥爭之後,唯一留下來的社會分類就是贏家與輸家。除非你又強又聰明,否則你悲慘就是活該。資本家絕對主義就是建立在大眾(大部分都是無意識的)堅守自然淘汰的哲學。
  - 其實犯下大屠殺的人相信 : 最適者與最強者有權利在社會遊戲中取勝。但他也知道或意識到,他自己既不是最適者,也不是最強者。所以他選擇報復與實現自我主張的唯一可能行動 : 殺人,然後被殺。


- 神經化學無法充分解釋憂鬱症與整個精神折磨。我們需要能包容文化環境與社會背景的更大想像。
- 現代的文化與政治想像,總是強調年輕、熱情與活力、積極進取與成長的優點,資本主義建立在開發人們的身體能量。在有關現代性的、浪漫的狂飆運動、追求不朽的浮士德式動機、對經濟成長與獲利永不滿足、完全否認有機限制的種種論述中,對於「筋疲力盡」一直非常反感。
- 雖然形成網路的大腦生產力可能是無限的,但大腦活動的強度限制仍存在於認知工作者的身體 : 也就是有限的注意力、心理能量與敏感度。儘管網路在資訊領域的速度與形式上跳了一大步,但並未在心理接收能力的速度與形式上同步跳躍。真實的人類大腦,並未根據數位傳送系統的相同標準而格式化。
  - 由於資訊工作者要負擔越來越多心理任務,並占據每一個專注時間的片段,因此,資訊工作者可以取得的專注時間則持續降低。


做就是了
- 殺人狂是一種重建個人聲望的途徑,他希望自己是一個受到眾人敬畏的人,但同時也是一種逃避世界的方法,因為生活已經變得無法忍受,慢慢地,終於以自殺結束生命。
- 暴力的行動化通常與有意識的仔細思考脫節 : 做就是了 (just do it)。
- 今天過度刺激與持續運用神經能量的精神病架構是莽撞的人,尤其是容易受到暗示而行動的年輕人、社會邊緣人與社會關係不穩定的人,行動化也有不同的形式,包括精力大爆發、肢體暴力行為,最後以攻擊性、謀殺式的自殺爆炸作結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pixnetinpen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