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什麼是給予?
  - 人們最普遍的誤解是把給予認為是「放棄」某些東西,是被剝奪,是被犧牲。一個市場性格的人願意給予,只有在接受交換之下才願意,給予而沒有接受,在他認為就是受騙。
  - 「施比受更有福」,這些話的前提也是"更有福",因此"施"被視為一種高善的德行,因為他們接受犧牲,忍受剝奪比體驗歡樂更好。

對於那些創造生產性性格的人來說,給予具有完全不同的意義。給予是能力的最高表現。給予比接受更為歡樂,而是因為在給予的行為中表現著我蓬勃的生命力。
  - 在物質的領域內,給予意味著富有。並非那擁有許多的人才富有,而是那能給予許多的人。
  - 給予的主要領域不在於物質,而有於特別屬於人類的人性領域。

一個人所能給予另一個人的是什麼?
  - 他把自己給予出去,把他的擁有物中最珍貴的給予出去,他把自己的生命給予出去。
    - 他把生命中活生生的東西給予出去;把他的喜悅、他的興趣、他的關懷、他的了解、他的知識、他的幽默以及他的憂愁給予出去。他活潑的生命一切表現,一切自然流露,他都可以給予出去。
    - 在這樣的給予中,他豐富了他人,他以增強自己生命感的方式增強了他人的生命感,他並不是為了接受才給予;給予本身就是極大的喜悅。
    - 給予意謂著使他人也成為給予者,並且他們兩者共享由他們帶入生命之中的事物所產生的喜悅。

愛是一種喚起愛的能力,愛的無能就是不能夠喚起愛。
  - 馬克思 : 「設想人是人,他與世界的關係是一種人性的關係,而你只能用愛換取愛,用信賴換取信賴等等。假若你希望享受藝術,你必得是一個有藝術訓練的人;如果你希望影響他人,你必須是一個能鼓勵他人、激使他人前進的人。你和自然界、和人的每種關係,都必須確定是表現出你真正的、個人的生命,同時這種生命的表現與你當時的願望所指向的目標要互相呼應。如果你愛而不能喚起愛 - 這就是說,如果你的那種愛不能產生愛,如果你以你做為一個愛者的生命之表現,不能使自己成為被愛者,則你的愛是無能的,你的愛是一種不幸。」

一個人若要具有愛的能力,先決條件是他已達到了以建設性為主的人格發展方向 :
  - 脫出依賴性,脫出自我陶醉式的全能觀念,脫出剝奪他人的慾念或囤積的慾念
  - 對自己的人生能力獲致了信心,並且獲得了勇氣去仰仗他自己的能力來達到他所欲達成的目標。

愛的因素 :
  - 給予
  - 照顧
    - 愛是主動關懷被愛者的生命及生長。缺乏這種主動積極的關懷,即是缺乏愛。
  - 責任
    - 真正的意義是,責任完全自動的行為,意指我對另一個人表現出來的以及未表現出來的需求的回應。
    - 若缺乏尊重,責任易於變質為控制和佔有。
  - 尊重
    - 他人是什麼樣子,我就照他的樣子來認識他,認知他獨特的個人性。
    - 我關懷另一個人,讓他依照他自己的本來的樣子去生長,去發展。
    - 尊重意含著我對他人沒有侵佔剝奪的欲望。我希望我所愛的人是為了他自己而成長及發展,並且依照他自己的方式成長及發展,而不是要他合我的意,合我的用途。
    - 如果我愛一個人,我是按照他的樣子與他合而為一,並非把他當作一個合我所用的物品來需要他。
    - 愛是自由之子,絕不是由統治和控制的欲望所生。
  - 了解
    - 如果不了解一個人,就不能尊重他;照顧和責任,如果不以了解做導引,就是盲目的。而了解如果不以關懷為動機,則是空虛的。
    - 如果了解是出之以愛,則不是停留於表面的了解,而是穿透核心的了解。這種了解只有當自己超乎對自己的關懷,以他人的處境來了解他人的時候,才能做到。
    - 我們了解自己,然後,即使窮盡我們一切的努力,我們卻仍舊不了解自己。因此,人有探取他人秘密的欲望。
      - 為了要了解這種秘密,有一種致命的方式,就是把另一個人完全控制。我們加在他身上一種力量,使他照我們的意思做,照我們的意思想,照我們的意思感受。就是把他變造為我們的"東西",我們的擁有物。
      - 孩子當把某些東西拆散或打破,以便了解它。這種殘忍是以更深的一種東西為動機 : 希望了解東西和生命的秘密。
    - 了解「秘密」的另一條途徑是愛。愛是積極主動的穿透他人的生命,在愛之中我想要了解秘密的願望因結合而得到滿足。我知道了你,知道了自己,知道了每一個人 - 而我又什麼都不曾「知道」。
    - 在愛的行為中,將自己給予出去,在穿透他人生命時,我找到自己,發現自己,發現了我們兩個,發現了人。
    - 即使我們對自己的了解比現在多一千倍,我們仍舊探不到人性的底層。我們對自己仍舊是一個謎,別人對我們也是謎。

愛的行為超越了思想,超越了語言文字。愛是向結合的體驗勇敢的投入。思想上的知識 - 即心理學方面的知識 - 仍是在愛的行為中充分的了解之必要條件。必須能夠客觀的了解他和自己,只有當自己能以客觀的態度去認識一個人,才能夠在愛的行為中認識到他最後的本質。

關懷、責任、尊重和了解是互相依賴的。它們是人格成熟的人生命中同時具體呈現的態度。人格成熟的人即是建設性的發展自己能力的人。放棄了自我陶醉式的全知全能的迷夢,獲得了謙卑之情 - 這種謙卑之情是以內在力量為基石,而又只有真誠的建設性的行為才能產生這種內在力量。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閱讀筆記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pixnetinpen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