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在佛教的修行中,所有的心行 -- 諸如慈悲、愛、懊悔與絕望 -- 其本質全都是有機的,無須我們擔心,因為有可能都會轉化。
. 今天的年輕人卻很容易厭煩。他們習慣的是電視、手遊、戰爭玩具、重金屬樂,以及各種各樣的刺激。至於我們大人,太過於精緻,再怎麼孤獨也受不了這些東西,於是只有受苦的份。
  . 我們應當教導自己及孩子欣賞隨手可得的簡單樂趣。
. 我們當明白,一在全體之中,全體在一之中。我們接觸的不僅是實相的現象面,同時也是存有的根本。一切事物都無常而且無我。但若深入探觸,便可領悟存有的根本乃是超越生與死,超越恆常與無常,超越我與無我。
. 專注時,生命是深邃的,喜悅與安積也更深邃。
. 餵養愛,不要餵養苦。
. 社會上有許多事情必須要做 -- 反對戰爭、社會正義等等,不一而足。但首要之務則是回歸自己,並確保那兒是寧靜與和諧在當家。
. 人往往把實相切割成片段,以致看不清楚整體現象中的相互依存關係。
. 人往往活在迷思中。迷失於懊悔過去,迷失於擔憂未來。迷失於追逐、嗔怒和焦慮。每逢這時刻,人便不是為現在的自己而活,也不是為現在的人生而活。
. 理想的人是羅漢或菩薩,都是無所為的人 -- 亦即沒有非去不可的地方,沒有非做不可的事。無處要去,沒事要做。人應當學會活在當下,不一定要做些什麼。
. 知識是我們觸探自性的最大障礙。因此,懂得放掉我見非常重要。知識是認知的障礙。偏執一己之見,便很難接受新的見解,也難以對世界孕育出新的看法與理解。
. 有些人做事情,諸如購物或下廚,總習慣於匆忙了事。如果你有正念,你就會覺察到自己的匆促潦草,就只是想把事情趕快做個結束而已。
  . 對於習性,最好不要和它對抗,只要認清它,微笑以對就行了。
. 講到人的觀點,多數時候都是錯的,卻總以為自己對,這正是受苦的原因。看著自己的觀點,微笑以對,行深呼吸,觀照其本其,自會發現其中謬誤累累。
. 多數人都害怕回歸自己,因為那樣一來就等於是要去面對自己內在的痛苦。但透過正念呼吸與觀想,我們認清了自己的痛苦並加以擁抱。如果我們連自己都照顧不了,又怎麼照顧別人,照顧自己的所愛呢?
. 和好的意思就是要把和平與幸福帶給所有的人,包括家庭、社會及其他的國家。既要促成和好,就應當避免和任何一方結盟,唯其如此,才能了解雙方。
. 受苦的時候,我們總以為自己是唯一受苦的人,別人都幸福快樂。事實上,事情多半是這樣的 : 傷害我們的人照樣受著極大的苦痛,而且不知道如何處理他的煩惱。
. 修持正念呼吸時,身體、情緒、心識與知覺,都成了我們的好朋友。唯有和自己發展了真正的友誼,我們才能夠在這些不同的領域裡面促成某種轉變。如果我們連自己都不能傾聽,又怎麼可能去傾聽別人呢?如果我連自己的痛苦都不認識,就不可能給自己的人際關係帶來平和與和諧。
. 我們不當和自己的呼吸作對,不當和自己的身體作對,或和自己的怨恨或憤怒作對。
. 不自由,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而背負那麼多的野心,是不可能擁有自由的。我們總是不斷執取;同一時間,這也想做那也想做,所以弄得連生活的時間都沒有。
  . 所有那些我們想要執取,弄得我們疲於奔命的東西,其實都是通往幸福的障礙。
. 心也可以是花,你可以讓自己的心向世界學放。大膽去愛 -- 不要害怕。
. 我們是生命,生命絕不只是此身、此念、此心。
. 憤怒是我們生病的嬰兒,要安撫他就要摟抱他。
. 不要跟自己的慾望作對,沒有必要在自己內心製造戰爭。正念之為物,在於擁抱包容慾望這類東西,以以大溫柔予以接納。禪修不是要你把自己變成戰場,讓一方對另一方開戰。
. 若有事情使你受苦,你當知道如何放下它們。放下可以得到幸福,包括放下你對幸福的觀念。先想像一下,有哪些條件對幸福是必要的,但深入觀照將會發現,阻礙幸福並造成苦痛的,正是那些觀念。
. 能理解,就能愛。若沒有理解,就不可能有接納與愛。
. 沒有必要成為別人;你已經是一個生命的奇蹟。
. 修持正念時,停止言語 -- 不只外在言語,也包括內在言語。真正的寂靜是言語的終結,包括口說和心語。真正的寂靜沒有壓迫感,而是一種靜謐,一種充實的安靜。
. 藝術作品有助於人們了解受苦的本質,洞察內在由負轉正的底蘊。寫作、拍片、創作藝術作品都可以是愛的行動。這種愛的行動既能滋養自己也滋養別人。
. 使人快樂的藝術無他,正念而已。
. 憤怒、憎恨、恐懼與暴力全都來自於錯誤觀念。錯誤觀念產生許多憤怒、不信任、猜疑、憎恨與恐怖主義。懲罰並不能消除錯誤觀念。我們所能做的,乃是訴諸深入而慈悲的諦聽及充滿愛的話語。
. 多數人都心不在焉,多數時間不是活在當下,整個心深深陷在憂愁、恐懼、瞋恨與懊悔之中,他們並沒有正念地活在當下。這種狀態稱為「失念」 -- 人在這裡,但心不在這裡。
. 唯有接觸苦痛,才會生出理解與慈悲。沒有苦痛,便沒有機會培養慈悲與理解;沒有理解也就不會有真愛。
. 我們總是苦苦追求;追求已經成了習慣,想停都停不下來。
. 我們不只是憤恨,不只是痛苦。我們必須明白,在我們的內在,確實擁有愛、理解與慈悲的能力。
. 佛陀說,我們的想法往往都是錯的,由於總是錯的,所以總是受苦。學會如何觀照自己的想法,不讓自己陷在其中,必須常問自己這個問題 : 「我的想法是正確的嗎?」
. 快樂就是知道時時走在對的道路上。快樂不一定要抵達終點。對的道路指的是時時刻刻扎扎實實活出自己。
. 生而為人,若要快活,也需要空間。修止修靜,無非是要在心裡與身外給自己空間,也給所愛留空間。一切心事、煩惱、擔憂和悔恨,都放下吧,為自己製造空間。空間就是自由。
. 無畏是佛教最偉大的修行。要使自己免於一切懼怖,就必須了然存在的本質,並訓練自己直探慈悲之明燈。
. 慈悲傾聽,非常重要。既然是要傾聽別人的苦楚,就不應加自己的判斷,跟人說道理。
. 愛是什麼,愛就是以大溫柔 -- 以理解,以愛,以慈悲 -- 對待自己活跳跳的心。如果對自己的心都做不到這一點,又怎能以理解及愛來待人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ixnetinpen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