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 - 對於生活的涵義
- 心理治療的體驗對許多方面,都有饒富意義乃至深邃動人的涵義,例如對教育、對人與人間的溝通、對家庭生活、對創造的過程等都是如此。
Chapter 13 - 有關教學與學習的一些個人見解
1. 無法教別人如何去教學。
2. 任何可教的事物,相對來說,都是無關緊要的,而且對行為只有極少,甚至沒有任何重要的影響。
3. 唯一能有意義地影響行為的學習乃是自我發現與自我調節的學習。
4. 這種自我發現的學習,這種透過個人體驗而調節、同化的真理,無法直接地向別人傳達。
5. 教學的後果要不是無關緊要,那就是有害的。
6. 做一個學習者,最好是去學習一些重要的事情,一些能有意義地影響自己行為的事情。
7. 學習是十分有收穫的。
8. 最良好的,但也是最困難的學習方式,卻是卸除自己的防衛性(至少暫時地卸下),同時設法瞭解別人如何接納與感受她/他自己的體驗。
9. 另一種學習的方式是說出我自己的不確定,並且設法澄清我的困惑,從而更接近我體驗中似乎已經含有的意義。
10. 當我設法瞭解體驗的當下意義時,我讓體驗帶領著我走,朝著前進的方式,朝著我僅能模糊界定的目標走去。帶著令人著迷的可能性來捕捉其中變化不定的複雜性。
- 暗示的後果 :
1. 暗示了我們可以廢除教學。要學習的人大可以自行聚集而學習。
2. 還可以廢除考試。考試只能測量無關緊要的學習型態。
3. 可以廢除成績與學分。
4. 可以廢除學位評定能力的制度。另外,學位只能標示某件事的終止或結束,而一個學習者所在乎的是永不間斷的學習過程。
5. 我們不必表明結論,因為我們知道 : 沒有一個人可以從結論中有意義地學習到任何事物。
Chapter 14 : 在治療與教育中有意義的學習
- 心理治療中有意義的學習 : 這種學習會使一個人產生明顯的變化 - 她/他的行為、對未來選擇的方向、態度以及人格。這是一種有滲透力的學習,而不只是知識的增加。
1. 這人會開始對自己有不同的想法
2. 變得更為有自信,更能支配自己
3. 變得更像是自己希望成為的樣子
4. 知覺變得更具有彈性,較為不僵硬
5. 採取較為實在的目標
6. 行為較為成熟
7. 改變適應不良的行為,甚至如長期酗酒的習慣也可以改變
8. 變得較能接納別人
9. 變得對周遭,以及自身發生的各種事情更為開放和坦誠
10. 以建設性的方式,改變基本的人格特徵
- 心理治療中學習的條件 :
1. 面對難題 :
2. 合一性 : 治療者必須是相當表裡合一的人。是個自由自在、徹徹底底且能夠自行接納的自己。
3. 無條件的正面關懷 : 這種關切不是佔有,也不要求報償。單純地展現「我關心」的氣氛;而不是「如果妳/你這樣這樣,我才會喜歡妳/你。」
4. 同理心的瞭解 : 能準確而同感地瞭解案主的世界,宛如那是自己的世界。
5. 案主應該要能體驗或覺察到治療者的某種合一性、接納、以及同理心。
- 對教育的一些涵義 :
1. 面對難題 : 讓各種程度的學生真正地接觸到和她/他生活相關的問題,使其看清希望去解決的問題與事務。
2. 教師的真實性 : 教師本人的人格若統整一致,較有助於學習的產生。
3. 接納與瞭解 : 如果老師不論如何,都能接納學生,而且能瞭解學生的感覺,則有意義的學習便會產生。
4. 資源的提供 : 教育者不應該強迫學生接受這些材料與資訊,而應把資源提供給學生,使其利用。巧思與敏感便是重要的本錢。
5. 基本動機 : 對於生活的難題有真實接觸的學生會希望能學習、成長、發現、掌握、和創造。
6. 幾點略掉的東西 :
- 在生活中,評鑑的結果就像是一張入場券,而不是責打不服從者的棍子。使學生成為一位自愛、自發的人,能自由選擇是否要賣力去爭取這張入場券。可以避免學生成為一味服從、或老是犧牲個人創造性、或以別人標準過活的人。
Chapter 15 -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
- 鼓勵思考 : 要獨立並且有創意地思考,重新回到自身,與自己合一,希望如此而能「重建」一個人。
- 接納的重要性 : 如果一個人被接納,完全的接納,而這種接納中沒有評斷,只有同理與瞭解,這個人就能夠直接面對自己,發展出撤除防衛心與面對真實自我的勇氣。
- 一種新的方法論: 我們不喜歡丟棄舊方法。舊方法有傳統、權威與尊嚴來支持,而我們自己不也正是舊方法的產物嗎?透過重新整理最內在的自我、價值、態度、以及整個人,才可以重建自己的經驗。
- Jun 22 Tue 2021 14:25
成為一個人(V) - 對於生活的涵義 chap13 ~ chap15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